:::
骆维道运用原住民音乐、台湾民谣等元素创作台湾式的圣乐。(许斌 摄)
艺活志 Behind Curtain 「黄人灵歌」创作者

骆维道 自比「乞丐」传播音乐之道

因为从小接受教会音乐薰陶、与坚实的基督信仰,骆维道牧师从在台南神学院就读时,就萌生了要创作台湾式圣歌的念头。他将原住民音乐、台湾民谣等元素编采入乐,打造「黄人灵歌」,他说:「我要做的跟别人不一样,就是上帝透过台湾人的艺术来表达『基督的道也能进入黄人身体』,在台湾表达这样的艺术。」

因为从小接受教会音乐薰陶、与坚实的基督信仰,骆维道牧师从在台南神学院就读时,就萌生了要创作台湾式圣歌的念头。他将原住民音乐、台湾民谣等元素编采入乐,打造「黄人灵歌」,他说:「我要做的跟别人不一样,就是上帝透过台湾人的艺术来表达『基督的道也能进入黄人身体』,在台湾表达这样的艺术。」

追寻「黄人灵歌」—台湾圣诗创作

11/16  14:30

台北 国家演奏厅

INFO  02-33939888

「黄人灵歌的意思是,我们身为台湾人或是亚洲人,是黄种人,我们所表达的信仰,就如美国黑人写出来的音乐,是Negro spirituals(黑人灵歌)一样,我们要反映台湾的情境,我们也有很多艰苦的事情,所以我们写出来的东西,就可称为yellow spirituals(黄人灵歌)。」

骆维道一九三六年生于基督教家庭,父亲骆先春(1905-1984)为长老教会牧师,基督信仰自幼扎根在他的心中。一九四七年,父亲于台东教会传道,卑南族、马兰阿美族浑然天成的天籁美声深深刻印在他的心里。因为从小参加教会的圣歌队,他认识了西洋的圣歌、熟悉西方的交响曲与宗教音乐。这一切的累积,到他成为台南神学院的神学生时,成了他想要「改变」的原动力。

搜集世界民歌  展开乐曲创作

就读台南神学院时,「黄人灵歌」的想法首次出现在他脑中:「当时我想做台湾式的音乐,但我没有本钱,也不是学音乐的人,想做但不深入,例如使用了『哭调仔』的旋律,但对它没有深入的了解。」在骆维道体现「黄人灵歌」的路程中,有两段学习的助力,其一是他毕业后,在恩师德明利女士(Isabel Taylor,1909-1992)与院长黄彰辉 (1914-1987)的鼓励下,到美国纽约协合神学院 (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 New York)教会音乐研究所攻读理论与作曲。另外是他于一九七四年进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主修民族音乐学,并得到博士学位。

「当我第一次从美国读书回来,就和史惟亮到山上找资料。」这些民歌资料对他而言并不陌生,但是,此时的创作,他尚未想到将原住民的音乐放入作品中。一九六八年骆维道受「亚洲基督教协会」(Christian Conference of Asia)的委托,到亚洲各地搜集民谣与圣诗后,让他下定决心研究民歌。他进UCLA读书后,在指导教授Mantle Hood的教导下,接触了亚洲、欧洲、非洲等世界音乐,认识了甘美朗,自此之后,他开始用亚洲的民谣音乐,如日本、韩国、印度、印尼的甘美朗来创作。但是对于台湾的音乐,骆维道说:「反倒是台湾的音乐我不敢用,因为创作出来没人爱唱。」

坚实信仰支撑  「上帝也是黄种人的」

「这是我最大的困难!」此时骆维道体认到要让人认知到台湾文化的美,很难。「长辈说我们的文化不好,日本人说我们的文化不好、国民党说我们的文化不好,所以当我们受到三层剥削之后,现在要说台湾的文化美,很困难。」另外还有第二层困难,在于如何用汉人的音乐来创作?汉人的音乐著重旋律,没有和声,如何为旋律配上和声?他曾理出三个作曲原则:一、依照台语七音之抑扬顿挫变化来谱曲,使人可以听清楚歌词。二、在音乐中表现台湾五声音阶音乐没有半音的特色,并找到适当的转调法多加转调,以解决只用五音的枯燥感。三、强调台湾与亚洲音乐旋律的美,以对位,即旋律对旋律的复音手法呈现,若声部间出现三和弦而产生西方的和声感时,就尽量避免进入西式的和声进行。「但这又是我的瓶颈」,这些做法让他的作品有特色,但「被人说不好听!」

此时,骆维道心中的信仰,成为他莫大的助力。「我相信人是上帝创造的,人有上帝的形象,就有创作力。神将我们创作成黄种人,赏赐我们黄种人的文化,就有我们的艺术与审美观。」骆维道使用圣经神学理论中的「情境化」(Contextualization,也可翻为本土化、本色化、适况化)来说明他所深信的基督「道成肉身」真理。基督降世为人时,是犹太人,但受到西方「情境化」洗礼后,基督教以西方的面貌出现,我们用西洋的诗歌、西洋的礼仪来敬拜上帝,使用这些西洋的模式时,「难道耶稣跟我们黄种人没有直接的关系吗?」「难道耶稣道成肉身只进入白人的身体里而没进入黄人的身体中?这不是我相信的信仰,我认为耶稣了解台湾人,耶稣也在这里受苦,所以我要站在台湾人的立场,来表达我的信仰。」

透过台湾人的艺术  传达基督的道

这样的理念,让骆维道坚持自己的道路,他以敬畏的心使用原住民的音乐,尽量不破坏其原始面貌;以《望春风》的歌词重新写曲,作出《新望春风》,赋予它更深层的台湾灵魂;他使用台湾民谣,写出《思想起》,并在曲末自己加上一段歌词:「民谣通登艺术殿,台湾乡音听不倦。」他为台湾九二一大地震作了《与春风做伙迎接年冬》,歌词以神学根基,使用排湾族“ualaioyi”旋律动机,加上《思想起》、《农村曲》,客家「平板」等乐想。这些曲子都摒弃西方的传统和声,以复杂的复音对位、平行手法叠入层层旋律,骆维道说:「有人要我做些人家爱唱的曲子,那种简单的曲子,我可以作,要我作西方的曲子我更会作,但是那不是我爱做的。我要做的跟别人不一样,就是上帝透过台湾人的艺术来表达『基督的道也能进入黄人身体』,在台湾表达这样的艺术。」

「我可能是个很固执的人吧!所以人对我有什么批评我不管,唱不唱我的曲子,我也不管。」骆维道很有自信,但也十分谦逊,他自比是个「乞丐」。因为他在亚洲搜集民歌时,听到一位斯里兰卡的神学家说到,传递耶稣的福音就像是一些乞丐去乞讨,他在这间讨到好东西时,就赶紧告诉其他的乞丐,哪里有好吃的东西。「我就是那个乞丐!」他至今仍拿著录音机在亚洲各地寻找属于黄种人的民谣音乐,将这些被埋在人群角落中的「黄人灵歌」找回来,并将它散播出去……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人物小档案

◎ 1980年版《新葛洛夫音乐及音乐家辞典》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台湾」词条编纂者。

◎ 曾任马尼拉世界华人圣乐促进会副总干事(1982-1991)、台南神学院院长及东南亚神学研究院台湾区院长(1995-2002)。

◎ 1995荣获「美加圣诗学会院士」(Fellow of Hymn Society of America an Canada)

◎ 《亚洲城市新歌曲》、《四风圣诗》、《响竹》、《AILM亚洲教会音乐集》、《世纪新圣诗》等书总编辑。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