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贝多芬也期待著一位神圣纯洁的女性,将自己从听觉的黑暗地牢拯救出来,如同《费黛里欧》的女主角一样。图为英国国家歌剧院2013年制作。(AP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费黛里欧》——贝多芬唯一的爱/精神追求 摆荡在崇高理想与激情爱恋之间

寻求救赎,是贝多芬唯一的爱

贝多芬终其一生,在道德的崇高理想和激情的爱恋当中摇摆。他总是会爱上身分尊贵的人妻。在纯爱与欲望之间,似乎潜意识地选择「无法圆满」的爱情对象,也因此得以维持他自己在道德上的高标准和柏拉图式的凄美爱情,然而却又因为得不到而备受折磨。也许,只有对爱情的纯洁想望能够将他从肉体的病痛救赎出来,就如同将自己女性身分隐藏,带著勇气无惧地进入黑暗地牢拯救受精神与肉体折磨的丈夫的女英雄雷欧诺拉……

贝多芬终其一生,在道德的崇高理想和激情的爱恋当中摇摆。他总是会爱上身分尊贵的人妻。在纯爱与欲望之间,似乎潜意识地选择「无法圆满」的爱情对象,也因此得以维持他自己在道德上的高标准和柏拉图式的凄美爱情,然而却又因为得不到而备受折磨。也许,只有对爱情的纯洁想望能够将他从肉体的病痛救赎出来,就如同将自己女性身分隐藏,带著勇气无惧地进入黑暗地牢拯救受精神与肉体折磨的丈夫的女英雄雷欧诺拉……

我们都见过、也很熟悉贝多芬的画像,他的头发凌乱飞扬头发,紧闭的双唇,眼光灼灼,表情严肃;他在音乐史上是个巨人,他的交响曲对每一位指挥,每一个乐团,都是技术和艺术性的考验;他唯一的一部歌剧《费黛里欧》Fidelio讲述英勇救夫的妻子,他的作品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对自由公义的理想,而在这个伟大的外表下,他经历贫穷、病痛,失聪,他的人生在折磨苦痛中开放出神圣的花朵……这样一个被神格化的历史形象,我们几乎忘了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也曾经拥有凡人的小情小爱,也曾经爱在心里口难开,也曾经告白被拒,最后他单身离开这个世界,留下了一封未寄出的情书,让后世对「永远的爱人」充满无限的臆测和想像,贝多芬的感情世界,他爱恋的对象,是什么样的女性,拥有怎样的特质?又是如何激发他的创作?

向往一个遥不可及的形象

也许我们可以从贝多芬的童年看出一点端倪。他的童年可以说是受虐儿的经典案例:酗酒的父亲,将生活的不如意发泄在长子贝多芬的身上,他会在三更半夜喝得醉醺醺地,带著一群酒友返家,将熟睡的贝多芬叫醒,要他演奏小提琴,一个不高兴就对他拳打脚踢。贝多芬的母亲是位严厉但爱护孩子的母亲,母子关系很亲密,贝多芬称呼她为「我的朋友」;即便如此,面对酗酒又有暴力倾向的丈夫,玛丽亚.玛达莲娜.克维莉西(Maria Magdalena Keverich)奋力抵抗、保护她的孩子,过著极为不快乐的生活,身体也非常虚弱,四十五岁时,就因为肺结核而过世。她的存在,是贝多芬孩堤时期唯一的温暖,也影响著他成人以后,对于心仪对象的选择,与面对婚姻的态度。

贝多芬一生当中爱过许多女人,事实上,他的好友法兰兹.维格勒(Franz Wegeler)就曾经说过:「贝多芬一直都在恋爱,而且顺利到让英俊的年轻人羡慕呢!」至于贝多芬喜欢的女性类型,根据他另一位医生好友安德烈亚斯.贝托里尼(Andreas Bertollini)所形容,都是「姿态优雅,苗条美丽」的女性,和贝多芬的母亲同样的类型;然而,尽管贝多芬一生经历这么多的爱情,至终却未能与其中任何一位结婚,后来的数位学者和心理学家,都认为贝多芬深受其童年的家庭阴影影响,对婚姻本身怀有恐惧,因此未能步入婚姻。

翻开贝多芬丰富的情史,我们发现,在当时社会阶级差距如此大的情况下,贝多芬总是爱上比自己身分高上许多的贵族,其中包括公爵夫人、贵族少女等等,当然,因为他是颇富盛名的钢琴教师,所以接触这些贵族女性的机会,比起一般的平民更为频繁,加上他喜欢的女性必须在智识上与他交流,而社会阶级高的女性所受的教育也更为完整,然而,也因为她们的身分,使得贝多芬的爱情经历各种挫折,始终无法开花结果。

谁才是永远的爱人?

贝多芬的爱情历程中,对几位女性有特别深刻的感情,这些女性也给贝多芬许多创作的灵感。其中一位是一八○○年左右,他在波恩时的的钢琴学生,一位贵族少女——茱丽叶塔.圭恰帝(Giulietta Guicciardi),贝多芬当时被耳疾所扰,然而,他在给维格勒的信中提到「……我的生活似乎光明起来,我开始外出与人交际……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位迷人的女孩,她爱我,我也爱她,我第一次觉得婚姻似乎会使我快乐,但是不幸的,在这个阶段她不适合我,而我现在不宜结婚。」贝多芬将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题献给她。

在这之后,贝多芬周旋于数位贵族女性之中,其中包括伯爵夫人安娜.玛丽.埃德第(Anna Marie Erdödy),他们亲密的关系维持了十年之久,贝多芬也为她写作了数首乐曲;他向泰瑞莎.玛法迪(Teresa Malfatti)求婚,虽然因不明原因遭拒,他依然将多首乐曲,包括《给爱丽丝》献给她;女爵朵洛蒂雅.艾德曼(Dorothea von Ertmann);演员拉赫儿.李汶(Rahel Levine),贝多芬为她写下了《致远方的爱人》;匈牙利的一对贵族姊妹——姊姊泰瑞丝.布隆斯维克(Therese von Brunsvik),她热烈崇拜著贝多芬,甚至跟友人宣称她与贝多芬秘密订婚四年;妹妹约瑟芬.布隆斯维克(Josephine von Brunsvik),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她就是「永远的爱人」,因为在贝多芬写给她的十五封信里,称呼她为「唯一的爱」、「我永远奉献予妳」,她容貌美丽,而且在音乐上极有天分,经历两段不幸的婚姻,最终为了孩子的抚养权,宁愿牺牲和贝多芬的爱情,贝多芬将最后的钢琴奏鸣曲献给她,是《费黛里欧》的缪思;传言她的女儿米诺娜是贝多芬和她爱的结晶(Minona的拼字倒过来是anonim,无名氏的意思,而米诺娜晚年的相片和贝多芬的画像有惊人的雷同)。

渴望爱情却总选择悲剧

贝多芬「永远的爱人」的身分至今仍众说纷纭,专家学者仍然无法确认,然而这封分成三个部分的长信,让我们窥见贝多芬对于纯爱的追求,也衍生出许多的浪漫幻想。除了一九九四年的电影《永远的爱人》Immortal Beloved(剧中暗示永远的爱人是贝多芬的弟媳,而他的侄儿卡尔其实是他和弟媳的儿子,剧情幻想成分远大过史实),更近期的是《欲望城市》电影里大人物(Big)给凯莉(Carrie)的诗,正是选自贝多芬的信:

平静……爱我;今日,昨日, 我含泪地渴望著你,你,我的生命,我的所有,再会。喔!持续地爱著我,绝对不要怀疑这颗爱你的忠贞之心,属于妳,属于我,属于我们。

无法结合的爱、忠贞不逾的情感、悲剧的分离、身分的悬殊、为了家庭的牺牲……贝多芬终其一生,在道德的崇高理想和激情的爱恋当中摇摆。他总是会爱上身分尊贵的人妻。在纯爱与欲望之间,似乎潜意识地选择「无法圆满」的爱情对象,也因此得以维持他自己在道德上的高标准和柏拉图式的凄美爱情,然而却又因为得不到而备受折磨。也许,只有对爱情的纯洁想望能够将他从肉体的病痛救赎出来,就如同将自己女性身分隐藏,带著勇气无惧地进入黑暗地牢拯救受精神与肉体折磨的丈夫的女英雄雷欧诺拉(《费黛里欧》女主角),贝多芬也期待著一位神圣纯洁的女性,将自己从听觉的黑暗地牢拯救出来。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