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事物,融合自身主体特性,形成独特文化的国家。我们今日所认识的日本文化,是传统的日本文化和外来文化在不断接触、交融、渗透的结果。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大举西化,吃洋食、穿洋服、听洋乐,成为一种新的生活型态。以现代演剧而言,刚欢庆一百周年的宝冢歌剧团,最能见证日本传统如何与西洋文化接轨,以西方歌剧的舞台效果,包装日本歌舞演剧,具体表现「和洋合一」的精神。
创立之初,宝冢的演出并未设定明确的方向,直到一九一八年,创办人小林一三提出「新国民演剧」的想法,区隔于古典的歌舞伎、文人为首的新剧,提倡以清新娱乐、家庭本位、低廉票价、西洋乐器配乐的歌舞演剧。一九二五年,小林一三派遣一批剧团人员到欧美观摩见习,回国后推出公演《我的巴黎》,在日本传统戏剧中融入巴黎歌舞秀(revue)演出风格——羽毛装饰、亮片服装、华美舞台、一字排开的大腿舞——为宝冢歌舞剧时代揭开了序幕,成为宝冢最初的雏形。
取材自欧洲歌舞秀的表演形式,让宝冢一开始就存在高度的跨文化结合,随后发展还包括引进百老汇剧目等,形塑出宝冢混揉西方文化色彩的日本特有艺能。舞台上,人物造型全都以西方人的审美标准为典型,包括让高佻的女性反串男装,用化妆技巧展现深遂大眼与轮廓,再加上染金的发色等。宝冢以扮演——女性扮演男性,东方人扮演西方人——建构出日本人对西方文明的美好想像,那是一个非写实的理想国度,观众,特别是女性,可以走进剧场,借由观赏演出获得现实生活中没有的慰藉。
在宝冢工作将近六十年、打造无数经典剧目的导演植田绅尔接受本刊受访时表示:「回顾宝冢一百年的历史,过去只有纯粹的日本传统演出,而我们是日本人演外国人,而且还要让人相信我们的演出,宝冢有足够的说服力,而这一百年来,宝冢的演出内容与手法也不断地改变,比如音乐会配合当时年轻人能接受的曲调等等,这样的方式也让年轻一辈愿意靠近,进而理解我们的传统,也让传统得以留存。」
上个世纪,日本有超过廿个女子歌剧团,曾经,「西宝冢,东松竹」二分天下,盛况一时。时值今日,松竹歌剧团已在一九九六年解散,唯独宝冢仍在演艺市场屹立不摇。植田绅尔的一番话,或可说明,这个百年老店,为何在娱乐多元化的竞争下,仍受粉丝热爱。本期特别企画,我们特别走访宝冢位于兵库县的大本营,带回第一手资料,揭开宝冢帝国的神秘面纱,并专访此行台湾公演《凡尔赛玫瑰》的花组男役、女役。此外,透过A to Z廿六个关键字,带读者一窥宝冢台前幕后,不为人知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