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西迪.拉比跳舞,是他和阿喀郎共同编作、演出的《零度复数》。舞台上,孟加拉裔英国舞蹈家阿喀郎与摩洛哥裔比利时编舞家西迪.拉比,各自以不同的身体训练和舞动方式,时而相仿、时而对立、时而互补,如镜像般双生共舞,既和谐又异质。如果说阿喀郎学习自印度传统卡达克舞的身形雄浑有力如大地,那么如软骨功般轻巧灵动的西迪.拉比,则像风般无形、捉摸不定,令人好奇他那结合瑜珈、嘻哈街舞、爵士、现代舞等,难以辨识流派的身体技法,是怎么产生的?
被西方舞坛誉为「舞蹈奇才」的西迪.拉比,发迹的过程就是一则「传奇」。虽然从小爱跳舞,却没受过正式的训练,舞蹈养分全来自电视节目,十七岁进入电视台工作,在综艺节目中伴舞,直到十九岁参加舞蹈比赛胜出,才进入比利时最有名的舞蹈学校P.A.R.T.S.研读,踏入现代舞的世界。P.A.R.T.S.的创办人之一是「罗莎舞团」艺术总监姬尔美可,不同于其他舞蹈学校,P.A.R.T.S.以培养「会思考的舞者」为核心,从课程安排到生活环境,都传递多元而丰富的创作哲学。
从边缘到主流,从街头的流行文化到体制的舞蹈教育,年轻的西迪.拉比就像块海绵般,无止尽地探索、追求、吸收。再加上他欧非混血的成长环境,以及比利时多元文化的相互渗透、混杂和融合,造就了他擅长将不同舞蹈元素、文化背景融入作品的风格。西迪.拉比接受本刊专访时表示,舞蹈之于他的意义,就是在寻找彼此之间的连接,不停寻找与人亲近互动的可能,「艺术具有疗愈的功能,让不同地区的人们相遇相知,找到共通连结之处。」
因此,无论是他和阿喀郎、西班牙国宝级佛朗明哥舞蹈家玛丽亚.佩姬丝、南印度库契普堤舞表演者莎塔拉.施瓦力噶帕的合作,都是和他者相遇同行――也许过程百转千回,但终将交会在同一点上。西迪.拉比说,在外人眼里,看来相距甚远,无处不是对比差异的两人,共舞之时,却是相通一体,重点不在于他们所受的是卡达克或是佛朗明哥舞蹈训练,而是灵魂。他的哲学信仰是,人们各自不同,生命过程也都在不同面向铺展,然而必会有交错相遇的一刻,发展出相知相惜的理解。
近年,西迪.拉比开始向东方文化汲取灵感,这并非偶然,据说,他从小就迷上李小龙的功夫电影,也是周星驰的影迷,对功夫艺术与佛教精神一直有浓厚的兴趣。此次在台湾上演的《空间》,又是另一次他和异文化的亲密联系。排练期间,他亲赴中国河南少林寺,与僧人们一起打坐、吃住、参禅。西迪.拉比与十七名武僧,现代舞与武术拳法,刚柔相生。东方禅学哲思,如何在他的拆解重组下,从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来到见山又是山的境界?且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