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有人把德国称为戏剧的天堂,甚至是世界戏剧的中心,根据统计,德国拥有超过一百五十家公共剧院,两百八十间的私人剧场,加上一百五十家没有固定驻团的剧院、演出场地和一百多个巡回剧团,另外还有无计其数的独立剧团等,每年产出的戏剧类型与数量相当可观,甚至可说领先全世界。要从数以百计的戏剧制作中,了解德国剧场当前的潮流趋势,每年五月在柏林登场的「戏剧盛会」,绝对是最具指标性的风向球。

柏林戏剧盛会创立于一九六四年,在东西德尚未统一之前,戏剧盛会是东西德剧场交流的重要管道,之后扩大成为整个德语区(德国、瑞士、奥地利)的戏剧节。每年,由剧评家、记者、学者所组成的独立评审团,遴选出十出最值得注目的制作,在柏林接力演出。能够入选戏剧盛会,对德语区的剧场工作者而言,宛如走上奥斯卡红毯,是剧场生涯的里程碑,也是晋身德国主流剧场的门票。

走过半世纪,历经战争动乱、政局纷扰、两德统一,戏剧盛会之于德国剧场的意义与作用,或许有所改变,但不变的依旧是其前卫性格。在戏剧盛会脱颖而出的节目,也许不是最「好看」的,但话题性一定十足,特别是著眼于国际时事、社会现实的作品,备受青睐,例如全球面临经济危机,戏剧盛会就会出现好几出批判资本主义的戏。

戏剧盛会评审团主席克里斯多夫.莱博尔德说,戏剧盛会希望呈现的,是能表现剧场艺术未来趋势的作品。所以这项年度活动,最后并没有选出所谓的最佳演出。不可能有一个标准去评断谁是最佳,只有历史才是这些前瞻性作品的最佳裁判。因此,获选的制作,无论是冗长的文学独白、血腥暴力的场景、颠复文本的演出,就像在抵抗商业剧场的游戏规则,挑战观众的观演极限,观众席往往夹杂著掌声和嘘声。

戏剧盛会能够五十年屹立不摇,在欧洲独领风骚,和德国政府的补助与剧院体系息息相关。在德国,戏剧被视为公共事物,德国文化部部长Monika Grütters日前在接受「德国文化广播电台」访问,可见其对于文化艺术的重视,她说:「文化部不会只支持灯塔型的艺术,对于当代前卫艺术也必须付出助力。政府必须端出一个合宜的条件。因为,艺术是当我们花光最后一分钱之后,唯一可以留下来的东西。」

虽然近年,戏剧盛会的功能受到争议,大师级导演如柏林人剧院艺术总监派曼(Claus Peymann)就曾提出废除戏剧盛会的呼声,在五十周年时成了许多采访与报导的新闻点。然而,对照日益追求商业化、市场性的台湾剧场,柏林戏剧盛会的活力,仍值得我们借镜,且跟著本期特别企画,走进戏剧盛会现场,展开多元面向的探讨与剖析。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