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说来奇怪,台湾剧场界找影视明星助阵,第一个考量的点,大半出于宣传和票房,鲜少是为了作品本身加分,而明星跨足舞台演出,也多属玩票性质,除少数几位有亮眼的表现外,其他较难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反观国外,有许多早已走红国际影坛、拿遍各大影展奖项的影后们,在电影邀约不断、可想而知的忙碌行程中,仍不时抽空接演剧场,即使舞台演出的排练时间长,报酬不成比例,她们也不以为意。与其当一个「明星」,她们宁可被称为「演员」,因为明星会老、会过气,但演员,是一辈子的事。

例如,曾以电影《莎翁情史》拿下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的茱蒂.丹契,以莎剧演出开展演员生涯,其后跨足电视、电影,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电影演出频繁,剧场始终是她的最爱,年逾八十岁的丹契,虽为视力衰退所苦,近期仍将现身伦敦舞台,演出《冬天的故事》。

影史上第一个拿下柏林、坎城、威尼斯三大影展影后的茱丽叶.毕诺许,不只拍电影专跟国际大导合作,舞台演出也挑导演和剧本。二○○八年,她甚至跨界跳舞,和舞蹈金童阿喀郎搭档。自称舞蹈新人的毕诺许,花了半年时间苦练,显见她挑战自我的决心。

去年以《蓝色茉莉》横扫各大影展影后宝座的凯特.布兰琪,和剧场渊源更深。接受过正统舞台训练,布兰琪不但活跃于舞台,还跟剧作家丈夫乌普顿(Andrew Upton),连袂担任雪梨剧团的艺术总监,促成了她和另一位「影后专业户」伊莎贝拉.雨蓓,联袂演出尚.惹内的经典剧作《女仆》。两位外型、气质各异的女神同台飙戏,堪称空前的梦幻组合,所到之处无不引起抢票热潮。

表演深具个人特色,专挑高难度角色的伊莎贝拉.雨蓓,总是吸引来不同风格的导演争相与之合作,从美国视觉剧场巨擘罗伯.威尔森、法国剧作家雅丝米娜.雷札、波兰导演瓦里科夫斯基到瑞士名导吕克.邦迪,都曾为她量身设戏。

另一个更极端的例子,则是以《双面维若妮卡》、《红色情深》等片走红影坛的伊莲.雅各。近年淡出大银幕、少有影像代表作的她,持续在剧场耕耘戏剧和歌唱,力求从明星回归为一位真正的演员。雅各与日本青年团导演平田织佐合作的《蜕变—人形机器人版》,受邀在今年的台北艺术节演出,消息一出,票券立刻秒杀完售,幸运的观众可望一睹她的迷人丰采。

尽管舞台与影像表演,有著不同的逻辑,然而舞台剧的演出经验,却能让演员对角色的理解与掌握度更高,为电影的表现加分,正如凯特.布兰琪所说:「你会习惯于叙述整个故事,并且努力做到如何让每个片刻都配合在一起。」也正因为影后的「坚持」,我们可以在剧场里,近距离欣赏她们的精采,在电影里,看见她们更纯熟、洗练的演技。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