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放眼全世界的编舞家,大概没有一个人像碧娜.鲍许一样,对于舞台设计的要求,如此大胆、革新,且深具开创性。如果说碧娜的舞蹈,是从舞者自身经验出发,由内而外地寻找动作的材料,一如她的名言「我在乎人为什么而动,而不是如何动」,那么她的舞台则是反其道而行,抽象的情感通过夸张、外显、壮观的视觉符号具象化,与舞者共舞,由外而内带领观众走进作品的思想核心。

碧娜的舞台思考是非常德国表现主义式的,不管是《春之祭》的满台泥土、《穆勒咖啡馆》的大量桌椅、《康乃馨》的康乃馨花田、《一场悲剧》的水坑与瀑布、《拭窗者》的洋紫荆花山、《热情马祖卡》的火山熔岩山丘,《巴勒摩、巴勒摩》的水泥高墙,都像日常场景的放大、重组与变形,拼贴了真实、梦与潜意识的投射,让人穿越各种层次的想像与现实。

不同于其他人的舞作,鲍许的舞台总是为舞者设下许多窒碍难行的「路障」,舞者得在或粗糙、或潮湿、或滑溜等艰难、危险的环境条件中跳舞。舞台对碧娜的舞者而言,不只是背景,而是一切的起点,不只形塑他们的身体质感,更进一步将他们的状态推向边缘,让深层的情感有了依附、宣泄的出口,交织出爱与恐惧、孤独与渴望、毁灭与暴力等既混乱又美丽的舞台奇观与戏剧张力。

一如碧娜对舞蹈剧场美学的坚持,为了完成奇特、创新的舞台想法,即使幕后技术人员坚决表示:「不,这行不通!」,碧娜从不妥协。以《巴勒摩、巴勒摩》为例,为了使舞台上那座宽十四公尺,高五公尺,总重量约七公吨的高墙倒下,碧娜和舞台设计彼得.帕布斯不顾众人的反对,孤军奋战到底。当墙顺利倒下的那一刻,帕布斯说:「没骗你,我都要心脏病发了。」

长期担纲碧娜的舞台设计,帕布斯接受本刊专访时形容,和碧娜工作「感觉有点像在浓雾中找路、或是小孩们在游乐场玩耍,有著浓雾的迷惘,也有著孩童的纯真。」他说,和碧娜一起工作的「必修」:好奇心、不断地探索、不要太快做决定、打开你的眼睛、享受全然「未知」的状态。

帕布斯强调:「『未知』不代表什么都不懂,而是要能够延伸我们的探索,时时刻刻保有好奇心、不要错过任何细节、不要错过任何巧合。」他和碧娜之所以维持这么久的合作关系,两人的默契来自于「惊喜」,就像打乒乓球一样,对方发球,永远要以想不到的方式接球、然后打回去。「如果能够预测,那就是该离开的时候了。」

是吧,碧娜的舞作,永远让人无法预测。即使斯人已逝,每回再看她的舞作,仍能带给我们不同的惊喜。这就是碧娜,也是我们为什么爱碧娜的原因吧。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