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钏儿》以别窑回窑的戏中戏架构整出戏,演出融合许多歌仔戏身段。(耀演剧团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台湾音乐剧新一章/最新预报

《钏儿》 歌仔戏棚里的痴爱情缘

比照百老汇制作模式 慢工磨琢的野台风景

澎恰恰的原创故事、曾慧诚执导、李哲艺担纲原创音乐的音乐剧《钏儿》,将为十月份的「卫武营玩艺节」揭开大幕。以歌仔戏班为背景,将经典戏码《薛平贵与王宝钏》交织其间,铺陈生死穿越的相守深情,歌仔戏调与西方音乐剧融为一体,加上户外舞台的自在气氛,《钏儿》比照百老汇制作模式,以近半年的时间进行读剧、试演、预演,将展现不同以往的台湾音乐剧风景。

澎恰恰的原创故事、曾慧诚执导、李哲艺担纲原创音乐的音乐剧《钏儿》,将为十月份的「卫武营玩艺节」揭开大幕。以歌仔戏班为背景,将经典戏码《薛平贵与王宝钏》交织其间,铺陈生死穿越的相守深情,歌仔戏调与西方音乐剧融为一体,加上户外舞台的自在气氛,《钏儿》比照百老汇制作模式,以近半年的时间进行读剧、试演、预演,将展现不同以往的台湾音乐剧风景。

卫武营玩艺节—戏剧旗舰《钏儿》

10/8~11  19:30 高雄 卫武营榕园北侧广场

INFO  07-7680728

「2015卫武营玩艺节」的开幕大戏——中文原创音乐剧《钏儿》有四大特色:剧本原创、音乐原创而且占全剧比重逾九成、不用看字幕就能看懂剧情,以及制作流程参照百老汇音乐剧工作模式,以近半年的时间在卫武营这个平台进行读剧、试演、预演的前置作业,让团队从创作到制作有足够时间及空间进行修改。

《钏儿》以歌仔戏经典剧目《薛平贵与王宝钏》为发想,是知名艺人、导演澎恰恰磨刀廿年的原创故事。导演曾慧诚表示:「七年前执导台语音乐剧《隔壁亲家》时认识澎恰恰,听他顺口提起《钏儿》故事,我就喜欢上其中的歌仔戏元素,本来他想拍成电影,我主动提出打造成音乐剧的想法。」

奇幻像火鹤 燃烧浪漫情窦

《钏儿》讲述濒临解散的歌仔戏班,被邀演《薛平贵与王宝钏》酬神。班主陷入两难,戏班需要钱营运,该剧却是封箱戏。原来八年前,班主儿子阿强与戏迷钏儿这对情侣因得不到长辈祝福,约好暂离别,未料一场意外导致阿强失忆、钏儿过世,戏班从此不演该戏。

此时为了生计,只好无奈接演,当戏台响起别窑调,阿强突然记起这段纯情如百合的爱情,他看到每天等在戏台下的钏儿其实是鬼魂。但有谁敢演戏给鬼看?阿强说「我来」,他妆扮好、在回窑曲中等钏儿回来一起演。最后钏儿出现,告诉阿强许诺已达成,勿再留恋她了。

整出戏有男女信守一世的誓言、有重新认识传统戏曲歌仔戏的美和精神,还有穿越生死的奇幻,像火鹤一般不断燃烧著《钏儿》的浪漫情窦。

满天星斗下 看戏轻松又亲切

曾慧诚说,《钏儿》以别窑回窑的戏中戏架构整出戏,演出融合许多歌仔戏身段。呼应歌仔戏传统民间戏曲特色,「戏台」就搭在卫武营的榕园北侧广场,一开场有震天的鞭炮、精采的舞狮,甚至摩托车飙上台、小吃摊车进驻,有如参加庙会。曾慧诚说:「坐在满天星斗下看戏,既轻松又亲切。」绝无仅有的户外剧场氛围,值得体验。

《钏儿》剧情感人,全剧一百廿分钟,但对白只有三分钟,音乐设计占全剧九成以上,几乎从头唱到尾。音乐总监暨作曲指挥、传艺金曲奖得主李哲艺说,音乐剧(Musical)顾名思义以Music(音乐)为主,透过一首首歌曲串连剧情,对白本来就不多。此次音乐比重大,只是回到音乐剧基本元素而已。

他还进一步挂保证:「不论是国语或台语,不用看字幕就能听懂演员唱什么。」一般看表演的经验是,不看字幕不清楚演员唱什么。李哲艺问,「用中文写的剧本还要看字幕才听得懂,跟我们看外文表演要看字幕才看得懂,有什么两样?」他找出语韵音韵间的平衡点,当旋律配上词句,务必要观众以「直觉」感受文字所要表达的意思及美感。

艺术要生根 尊重人文及地景

《钏儿》所有的歌曲扣紧剧情。音乐东西风格无缝接轨,歌仔戏调与西方音乐剧融为一体,百老汇风格舞曲节奏混搭中国四度和弦,考验演员唱功。李哲艺要求演员先背词、会唱后才进行排练。

因为七成演员平日不说台语,就算会听会讲也不够标准,幸好澎恰恰为「后辈」抬轿,在剧中饰演戏班主林天来,帮忙纠正读音及解说典故。曾慧诚举例台词「桶箍」,是以前很普通的词句,现代人却听不懂,经澎恰恰指点才知道是指用竹片或铁线绑紧圈住水桶,引申为把大家团结起来的安定力量。

李哲艺提醒,表演艺术要落地生根才能让生活这块土地上的人喜欢,而不是「灌」进任何一种表演形式「模子」便以为是创作。「只有尊重在地人文地景,才会长出属于在地的文化表演艺术。」他推荐《钏儿》,「团队努力在西方的音乐剧架构上,创造属于台湾人的现代戏剧唱谣,而不是这一段很像《猫》、那一段很像《悲惨世界》的作品。」

试进阶模式 并拉长制作时间

综观音乐剧在台发展,李哲艺认为:「制作百家争鸣、可惜习惯一次到位。」他说,音乐剧很需要时间与空间修改实验,如美国音乐剧本改个五次十次很平常,制作从工作坊开始,小成本、中成本、大成本到对外呈现有一套发展过程。反观台湾没有大市场及资金规模支持,一拿到剧本即被执行、被表演,不是一个把事情做到最好的工作模式,「徒然浪费大家的热情」。

他建议:「尝试进阶模式,拉长制作时间。」在前制期想好该如何做,而不是到排练场才想如何做,音乐剧会慢慢走出很好的市场,也会吸引更多表演工作者参与。

大学主修声乐、到纽约学习音乐剧五年,返台创立音乐剧团「耀演」的曾慧诚看台湾音乐剧:「有创作量,但大型作品较少。」他指出,音乐剧需要的资金规模就像拍电影,创作者除了思考艺术性,也要想到它是一个商业性产品。

《钏儿》最后一场戏:阿强唱西方曲调做歌仔戏身段,等待钏儿出现,是百老汇不可能有的演法。曾慧诚自省,以前做音乐剧以为要做到跟西方一样精准才会被看见,然而从《钏儿》看到本土文化底蕴的力量。在音乐剧这条路上,突然有「回到家」的感动。原来,回归自己文化,看清歌谣精髓,用自己的语言、音乐说我们的故事,方是推进台湾音乐剧走上国际的道路。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