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艺活志 Behind Curtain

摘去眼镜看3D

《华丽上班族》一方面是3D电影,观众感受自己身处其中。可是,它又是一部「一景到底」舞台感很强烈的电影。不管出现医院、台风天、地铁、超商、高速公路,酒店,所有场景全是搭在一个摄影棚里。例如片中的办公室,虽没有墙壁的区隔,视觉上就是很大的牢笼,观众不是看演员在里面上班,而是感受在一个失去自由的空间里所承受的心理压力。

《华丽上班族》一方面是3D电影,观众感受自己身处其中。可是,它又是一部「一景到底」舞台感很强烈的电影。不管出现医院、台风天、地铁、超商、高速公路,酒店,所有场景全是搭在一个摄影棚里。例如片中的办公室,虽没有墙壁的区隔,视觉上就是很大的牢笼,观众不是看演员在里面上班,而是感受在一个失去自由的空间里所承受的心理压力。

3D电影愈来愈多,但不见得3D一定能够抬高一部电影的票房收入,失利的比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连3D的动作片都不一定占得到便宜,3D文艺片自然就是另类再加上一件另类的外衣,只会让大众对它抱以更怀疑的目光。

所以,当杜琪峰要把《华丽上班族》拍成3D,他是在挑战3D电影的常规?还是要为他的创作历史留下怎么样的一笔?

电影,经过在银幕或萤幕来感受的不同年代。最早的突破,是把大银幕放到小萤幕上。而电影,从过去的庞然大物,随时代的步伐演化成今天大众不只接受在电视上看电影,还不介意在电脑屏幕,甚至,小到只是一只手机,也能把一部电影走马看花地「看」完。

「如何看」的选择

《华丽上班族》合适在手机上看完吗?不管看过或还没看过电影,都有人说「文艺片不就是谈话头?这也要拍3D,就是圈钱!」可是,如果用的是导演的视角,如果这个导演又很在意他的电影不是只有今天会怎么被观看,而是在五年后,十五年后,廿年后,大家再看到它的时候,它还能不能是在当初导演决定的观看方式之中被看见,3D之于《华丽上班族》,就有可能不是一个噱头,而是「如何看」的选择。

《华丽上班族》一方面是3D电影,观众感受自己身处其中。可是,它又是一部「一景到底」舞台感很强烈的电影。不管出现医院、台风天、地铁、超商、高速公路,酒店,所有场景全是搭在一个摄影棚里。例如片中的办公室,虽没有墙壁的区隔,视觉上就是很大的牢笼,观众不是看演员在里面上班,而是感受在一个失去自由的空间里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导演没有尝试说服观众,这个平面的空间是真实的,但立体的是,演员的被看见,就是要透过这些似远还近,层层叠叠的铁栏杆。「立体」加上「平面」,这个矛盾形成了《华丽上班族》最大的电影特色。

然而,非写实的处理手法,探讨的又是社会中人人都能遇上的处境,人人都会遇上的朋友或敌人,如果用「写实」作为观影的最大期待,杜琪峰明显就是要去扭转大众习惯的观看方式,通过一种不是它走向你,而是你要走向它的电影手法。

3D,一般反而是它走向你。立体感来自画面里的东西迎面扑来,而比较少是把你拉到画面的深处,因而,不需要观众走向它。这也说明,3D为什么不能让电影愈看愈深,而是愈看愈浅:所有的刺激,都是感官的,第一次看有效果,第二次已经失去魔法。大部分的3D电影,观众都会觉得看一次就够了。

而观众把立体还原成平面的过程跟感受,也就形成了一种共识:我们不是去看真的立体,我们是要看有立体感的错觉。

用「3D镜头」让人看见生命真实

《华丽上班族》当然是一部娱乐电影,只不过3D给它带来的增值,不是大部分3D电影提供的奇观。片中的「娱乐成分」,是从光明如「华丽」这个词,走向不只黯淡更是幽微的比喻。不管是「华丽」还是「娱乐」,在《华丽上班族》里根本就是挫败感的代名词。要以内容「挫折」观众,但又先给他们建立将会得到感官愉悦的「期望」,杜琪峰和张艾嘉到底是在跟观众过不去,还是在找自己麻烦?

艺术家的最大使命,是让人看见真实,靠的就是用生命历练成就的「3D镜头」。但艺术家也得身先士卒,例如:基于现实票房压力,在台湾《华丽上班族》眼看就不会有3D放映版本。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