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深作曲家马水龙在创作上力求完美,留下许多隽永动人的乐章。(许斌 摄)
即将上场 Preview 意与象—马水龙纪念乐展

铺展不同时期杰作 其人其心尽在其中

今年五月辞世的资深作曲家马水龙,一生在创作上高度自我要求,每首作品都是苦思、煎熬、呕尽心血而来,也留下许多让音乐家乐意一演再演、听众能够愈听愈感动的美好乐章。十二月的「意与象—马水龙纪念乐展」音乐会,将全场演奏马水龙各时期杰作,亦能让乐迷体会马水龙的以乐言志、其人其心。

今年五月辞世的资深作曲家马水龙,一生在创作上高度自我要求,每首作品都是苦思、煎熬、呕尽心血而来,也留下许多让音乐家乐意一演再演、听众能够愈听愈感动的美好乐章。十二月的「意与象—马水龙纪念乐展」音乐会,将全场演奏马水龙各时期杰作,亦能让乐迷体会马水龙的以乐言志、其人其心。

意与象—马水龙纪念乐展

12/6  19:30 台北 国家音乐厅

INFO  02-33939888

资深作曲家马水龙于今年五月过世,半年来各界纷以各种演出来悼念,多是小型音乐会。为此国家两厅院特别安排了大型纪念音乐会「意与象」,全场演奏他的作品。

马水龙在创作上自我要求非常高。四十几岁后,他在接受委托创作时都会提出一个请求(或说是条件),就是不能催、不能有「非在某个时间点前完成」的压力,费用则是其次。他希望创作能有灵感、有创意,而「灵感和创意」无法靠挤压而来。所以他每一首曲子的完成都是苦思、煎熬、呕尽心血,也因此,他的每首作品都是独一无二,让音乐家乐意一演再演、听众能够愈听愈感动。

视觉与听觉辉映毕生创作

音乐会上半场将演出六首马水龙的经典室内乐曲。《小提琴与钢琴对话》(1974)和《长笛幻想曲》(1974)是他留德时在雷根斯堡完成和首演的。他形容前者是来自「与好友促膝畅谈,是弥足珍贵的情趣」的由衷之感,音乐中的起伏对应,仿佛两位好友间的问答、争论,不拘形式。后者为长笛无伴奏的独白,是马水龙远离故乡时的思乡心情:「一声长叹,划破寂静的夜晚,思绪有如浪潮般,由微波而至澎湃。」

《盼》(1976)、《大提琴随想曲》(1978)、《我是…》(1985)是马水龙回台后的力作。《盼》是现代丝竹乐曲,编制为笛箫(梆笛、箫)、擦弦(板胡、大广弦)、弹拨(三弦)、锣鼓(三人)等,是当年林怀民委托为「云门舞集」而作,描述乡下少妇企盼出远门的丈夫归来的心境。曲中马水龙运用了少时从寡母口中听到的民歌旋律(笔者听来应是歌仔戏中的哭调)。

《我是…》则根据马森的诗而作,为女高音、长笛和击乐,揉合戏曲唱腔的念诵、长笛的现代语法及打击乐多采的声响,传达了作曲家从诗中悟得的深远意境。《怀念》(2002)源于好友邱再兴中年丧妻,为怀念邱夫人而作。邱再兴之子邱君强是指挥家、媳妇谢宛臻是双簧管演奏家,当年由两位在母亲的纪念音乐会上首演;曲风忧伤感人,有幽幽的叹息动机,也有萦绕心怀的优美旋律,动人心弦。

台湾最重要的音乐代表作

下半场则演出马水龙晚期磅礡大作《无形的神殿—男声合唱与管弦乐》,分〈夜话排云〉、〈日出〉和〈神祭〉三乐章。马水龙在二○○三年深秋与友人齐登玉山,夜宿排云山庄,他「半夜零下的温度里,看著满天斗大的星辰」,因而心中涌现「一种赞叹壮阔、茫然不语的心情。」一年多后,他完成了这首大型乐曲,因读过李魁贤诗作《玉山绝岭》,觉得其中一句「无形的神殿」非常符合他的感受,在获得诗人同意后以此为曲名。他选用男声大合唱以呈现玉山的幽缈壮阔;再借由邹族和布农族的祭歌,歌颂大自然的伟大和神圣。《无形的神殿》不是单纯的日出、山林的景物描绘,更多的是马水龙对生命的体会、大自然的敬畏,及对故乡土地的历史、住民、文化的反思和爱。

《无形的神殿》之于马水龙,就如同第九号交响曲《合唱》之于贝多芬。笔者胆敢预言,日后它将是台湾最重要的音乐代表作,也将传播于全世界各地。

广告图片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