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早期观念闭塞、物资缺乏的年代,目前站在教学岗位上的表演艺术工作者们,想提供下一代怎样的艺术教育及环境?
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表演艺术」?也许有唱有跳的唱游课是你启蒙的开始,也许国语课全班分组扮演村民「拔萝卜」你也拔出兴趣;再大一点或许还演过「木兰从军」,再来好像就只剩下联考的记忆了。有一些幸运儿可以获得父母有心的栽培,接受多元的教育及发展;但大多数的人只能在环境中碰运气。也因此,走过早期观念闭塞、物资缺乏的年代,现在已经为人父母、或者站在教学岗位上的表演艺术工作者们,想提供下一代怎样的艺术教育及环境?
朱宗庆:从生活著手
刘仲伦:从社区开始
国立艺术学院音乐系系主任朱宗庆说道,由于自己本身学音乐,是在完全没有压力的情形下,享受到玩音乐的乐趣,因此对于目前就读高一的孩子,也从来不给压力。朱宗庆会带著孩子听音乐、看舞蹈、看戏,让小孩自己开口选择、学习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因此小孩五、六岁时学过钢琴,长大之后开始学打击乐,学了两三年后又换学吉他,「我只提供机会,让音乐住进家里,让音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只希望小孩具有基本的音感、音高,耳朵有判断力就行了。」朱宗庆强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重要的目的都应该是让艺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让孩子随时能接触、能欣赏。
在社区深耕多年的大开剧团团长刘仲伦,小时候就喜欢唱唱跳跳,她回忆道:「那时的综艺节目比现在好看多了,剧中金士杰、李国修、顾宝明用各种方式演出的『三百六十行』,我觉得好有创意、让我觉得演戏很好玩。」现在,两岁半的女儿天天跟著排戏,刘仲伦从不担心小孩的艺术教育:「平常剧团有许多乐器,小孩从打击乐中玩各种节奏、音色。而剧团空间大,我常常铺上防水布及报纸,让她玩各种媒材、让她随意创造许多大块画面。」而若剧团有演出,剧情中有「虫」或其他小角色,女儿也常常被出借。「我买菜时也偶尔会把钱包给她,说今天是她要带我买菜,然后进行一段戏剧对话」,刘仲伦说,她希望女儿的生活随时随地都和艺术发生关系。
出国攻读戏剧教育的刘仲伦,回国后曾在基金会的资助下,到国小带社团,但因为学校不重视,认为爱秀爱吵就等于「表演」,竟然公开广播,请老师把班上最皮的过动儿送到戏剧社团;而家长也只想看成果、希望孩子演主角、帮孩子置装。因此刘仲伦现在比较少到学校教课,选择在社区内做亲子剧场,「让妈妈和小朋友一起上课,效果更大。」来上课的妈妈同时也是读书会的成员,她们觉得现在的儿童剧不好看,就一起做儿童剧。
而对孩子而言,和妈妈上课有安全感,因为有人无条件地赞美、接受,会变得更自信。刘仲伦说:「『家长和孩子』比『学校和孩子』的上课效果好。」也因此,在刘仲伦设计的许多教材中,小一、小二的课程强调肢体,较大的孩子则倾向教授编导,「在亲子剧场中,三个家庭为一组,有时候妈妈必须叫小孩子『导演』或『演员』,彼此以职称相称,母子共同讨论、演戏,小孩子都觉得和妈妈演戏很幸福」,刘仲伦说。
钟传幸:从孩子的角度出发
刘淑英:少一点「教育」,多一点接触
推广儿童及青少年传统戏曲相当有经验的台湾戏专国剧团团长钟传幸,一谈起和小朋友上课的经过便眉飞色舞。她认为,要让传统艺术生根,一定要从小孩著手;而要让小朋友喜欢,教材一定要有趣、有创意。钟传幸上课时,都是以小朋友最喜欢的说故事的形式进行,如果教《四郎探母》,就先从杨家将开始,述说杨爸爸如何娶杨妈妈。边说故事也边教旋律,钟传幸同样以故事的形式跟小朋友介绍简单的声腔,教到西皮腔时,故事就从一个姓「西」,名「皮皮」的东西,住哪儿、唱起来如何等等开始讲述;钟传幸边说边唱,小朋友爱得很,甚至全班跟著大合唱。上课过程中钟传幸还不时使用小朋友的口吻说话,「这没看过,太逊了」、「这个动作帅呆了!」钟传幸强调,教传统戏曲绝对要从小孩子的角度出发,以她制作的儿童戏曲演出为例,节目单的角色介绍旁会写著「我很帅,我在台上会骑马,但没有真正的马,你猜我会怎么出来?」
投身传统戏剧教育,钟传幸说,想做的事还有好多好多,而她心中最终的一个梦想,是希望能建造一座专为儿童设计剧场,「马桶高度专为儿童设计、还有许多面可以涂鸦的墙,让孩子看完戏后可以抒发感觉、想像创作,全方位享受到看戏的乐趣」,虽然不知道什么时候梦想才可以实现。
目前任教于新竹师范学院幼儿教育系的舞蹈家刘淑英,除了在学院教书,同时也在小学、幼稚园教小朋友舞蹈。怎样让小朋友学好跳舞?刘淑英说,不要精准、正规的技巧、不要现代、芭蕾或民族,最好的方法是单纯让他们随意动动跳跳,学习用身体抒发情感。目前一般才艺班、舞蹈教室的教学内容较偏向正规的舞蹈学习,但是刘淑英认为,学舞蹈应该要以小孩为中心,而不是以大人的期望为考量;只是要求孩子腿抬得高高的,搞不好小朋友痛了半天便开始痛恨舞蹈。
刘淑英说:「应该加强学习的动机。要吸引孩子投入,除了肢体,还需以故事性的诱因做牵引。」刘淑英举例说明,请小朋友想像自己是只猴子,猴子要把最高的仙桃摘下来,这样一来,他们便会尽可能地伸展肢体。平常课程中,刘淑英常以小朋友关心的人、事为教学素材,比如假装大伙儿正和麦可.乔登玩一颗隐形篮球,「虽然是隐形球,但每个人光靠彼此的动作就知道球现在在哪里,他们做出的动作常常出乎我想像,有的发展出慢动作、有的身体爆发出乎意外的力量;这个过程比真正的球赛还要精采。」
已有两个孩子的刘淑英,自己在家并不教孩子「正规」的舞蹈;带著他们看戏、排练,小孩在排练场早就习惯随意跳著、或单纯在地上打滚;「其实我从小孩子身上学到很多:他们身体互动的语言、他们自由自在、没有包袱的身体……,这些对我现在的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刘淑英说。
写过舞蹈教育相关的教师手册、翻译过《幼儿动作探索》一书的刘淑英,对于即将投入艺术教育的老师们的建议是:少一点「教育」,和孩子多一点接触、互动;不要太讲求正规技术,用创意的方式,吸引他们学习舞蹈才是最重要的。
特约采访|祁媚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