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傳幸
-
專輯(二)
大膽想像一座「戲曲小子學堂」
傳統深厚的戲曲當然可以作為當代藝術創新的養分,也可以置入學校的教育中涵養學童的文化修為,但這一代的戲曲工作者不能老把希望放在下一代,或是只能炫示老祖宗創造出來的東西,無論做藝術或做教育,都要證明戲曲陶冶出來的人在吸收傳統的精華之後,能夠在文化創意的時代具備競爭力。
-
專輯(二)
兒童戲曲,是門好生意?!
就行銷觀點而言,兒童戲曲的產品定位(positioning)清晰,市場區隔(orientation)明確,較之其他兒童劇,絕對能夠在市場上喊出獨 特的銷售主張,而和其他兒童劇經驗相同的是,父母同時也身兼使用者的角色。此外,兒童戲曲製作將成為「藝術與人文」課程中戲曲教育的重要媒介,如與相關教 育機構連線接軌,更能拓展兒童戲曲的競爭優勢。
-
現象視察
打開學生視野,迎接新戰場
辜懷群強調,雖然培養明星絶對是正確的戲曲生態政策,但現在更須提升至綜合性與全面性的觀照,及早培育幕後創作人材,而非一味倚賴大陸的編導作品,改革師資與教材;最重要地,要讓學生有健康樂觀的觀念。
-
特別企畫 Feature
寓教於樂
走過早期觀念閉塞、物資缺乏的年代,目前站在教學崗位上的表演藝術工作者們,想提供下一代怎樣的藝術教育及環境?
-
台前幕後
帶領京劇跨過傳統與現代的紅海
雖是頂著宗敎意味濃厚的劇名,《出埃及》主要探討的還是人性的衝突。創作過程中,導演鍾傳幸努力將摩西還原成「人」的角色,她堅信,因著人性的不完美、人性的懦弱,才會有好看的戲。鍾傳幸認爲只要討論人性,必能跨越古今、地域、性別、階級,她藉著《出埃及》更透視人性也更了解自己,同時也體會自由的重要性。
-
座談會
爲戲曲尋找未來的戲迷
鍾傳幸覺得現在的老公公老婆婆戲迷,當年也是小時候被爸爸媽媽帶到戲園子聽戲,才種下跟戲曲的緣分如果讓現在的小朋友從小就可以看到戲曲的兒童劇,那是不是也能替戲曲找到未來的觀衆呢?
-
焦點
「探母」硏討會
硏討會藉著不同專業的學者發表論文、戲曲演員示範演唱,以反映這三齣戲所帶來的不同情感震撼與多元思考角度。
-
特別企畫 Feature
變與不變中完成自我
從《海潮音》引發「道」、「藝」的拈提爭議,似乎將在劉靜敏安於自然山林的選擇之下,獲得平息;鍾傳幸《羅生門》大膽的風格,從女性自覺的角度擴展至編導對人性的關注;而《2000》與《KiKi漫遊世界》輕鬆明亮的色彩風格,魏瑛娟似乎不再陷於焦慮黑暗探索,反而超越人性觀點,走向超然。不論是劉靜敏的求「道」,鍾傳幸的求「變」,與魏瑛娟的求「新」,這三位女性創作者都在作品中轉化自身內在的焦慮,化爲對自己更上一層樓的期許。
-
特別企畫 Feature
卸卻人情包袱
在講究人情倫理的戲曲界,常是創作者、評論者「一家親」,爲了傳統戲曲未來的發展,創作者和評論者皆努力關注作品的「當代」意義。
-
焦點
台灣京劇新風情
無論是本土民間故事或是世界文學,大陸嫻熟的編劇技巧加上台灣的多元創意,都展現了戲曲界可以朝「永續經營」之路邁進的條件。少了點傳統「京味兒」的京劇,如果可以多了點吸引觀衆的趣味,那麼,美學形式的調和將是下一個努力的目標。
-
交流道
戲曲現代化的心腹對話
「中國人的藝術與整體生存型態太緊密了」,乃至一九九七年二月,假淮劇《金龍與蜉蝣》來台演出,兩岸編導仍有唔聚,吐露各自在戲曲現代化實踐中的心語,這或可許爲是歷史的推演吧。
-
回想與回響 Echo
夏王與阿Q照個面 談京劇的現代化與本土化
都是京劇,但有時代新意與地方風味。《夏王悲歌》唱出大陸西部歌調,道出現代詩語;《阿Q正傳》唱出台灣歌仔調,口語中雜入台灣國語。兩岸京劇詫然不同的表演風貌,饒有可思。
-
名家訪談
大脚小脚文明脚,笑語梅戲情未了
小脚放了之後,它長一點兒,可又長不大;男人最恨這種男不男女不女的文明脚。不過文明脚有功勞,它是大脚的先驅,它開先河,敢爲天下先。我們這一代戲曲工作者的處境就是這樣,如何爲優秀歷史傳統中的表現型態,注入這個時代的意識,讓當今的觀衆能接受;一門藝術能夠征服當代靑年,它就有生命力。
-
戲曲
懸絲傀儡 《潘金蓮》翻不出男性編劇之手
無論是「上崑」的傳統潘金蓮或「復興」的新編潘金蓮,編劇者無意間其實都表達了一個事實:世間所謂的「紅杏出牆」或「不倫之戀」,其後果全由女性承擔。承受閒言閒語的是她,下手鴆毒的也是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