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亮以前我要你》希望表达「彼此之间的鸿沟应该是可以跨越」的观念。(白水 摄)
特别企画 Feature 特别企画/党「同」伐「艺」

身份跨界的导演、性别无界的表演

重复扮演这个社会所赋予我们的性别角色,因此性别里头有一种表演性。如果这在我们生活里的性别表演搬到舞台上,与舞台表演会产生什么样的冲突? 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试图对剧场同志议题提出不同的切入点。

重复扮演这个社会所赋予我们的性别角色,因此性别里头有一种表演性。如果这在我们生活里的性别表演搬到舞台上,与舞台表演会产生什么样的冲突? 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试图对剧场同志议题提出不同的切入点。

周慧玲的第一个剧本《天亮以前我要你》,从剧名已经看出她想要处理的主题:在模糊的黑夜与白昼之间,如何去区分性别、完成爱情、确立身份……种种世间男女的生活态度,真有淸楚的区别线吗?

性别是一种表演

周慧玲认为在运动的阶段难免会有绝对二分的状况,然而她对这二分法不是很满意,因此在这出戏里就表达了「彼此之间的鸿沟应该是可以跨越」的观念,到底什么东西叫做同性恋?为什么异性恋者你不过来而要我过去?

另一个观念是「性别是一种表演」──主要是从美国一位性别硏究的学者而来──换言之,如果你的出生时就被社会认为是一个男宝宝,你就穿蓝色,女宝宝就穿粉红色,从小细节就已经在重复接受、重复扮演这个社会所赋予我们的性别角色,因此性别里头有一种表演,而且这是不断练习、不断重复的东西。依此想法延伸,这在我们生活里的表演,如果搬到舞台上,与舞台表演会产生什么样的冲突?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试图对剧场同志议题提出不同的切入点。

「其实,文化认同、身份认同、性别认同对我来说都是同样的一件事情。」周慧玲说,因此《天亮以前我要你》虽然讲的是台湾人的故事,发生地点却是在纽约,「台湾从来不是一个封闭的岛,我们的对外交通如此频繁,我们的生命状态从来都不是静止的,如果是这样,我要写台湾人的故事,是不是得一定在这个岛上?不见得!」她举当前美国流行飮食文化混血为例,比如说汉堡加入日本照烧,纽约某高级餐厅的羊排加了含有当归的酱,但台湾比这些更早开始做「杂交文化」,那我们还要去坚持自己是「纯种」,这本土的论调令她厌烦,她觉得早从荷兰人来台,所有国外的其实就都是台湾本土的。

多重身份的创作

这「模糊界线」念头似乎也反应在周慧玲的多重身份:硏究者、评论者、剧作家、导演、教师,相异甚至带点对立的角色同时进行。「没什么太明显的差距」她分析自己的评论与创作的状况:「我做硏究、写评论都很强调一种创意,例如不同的切入点,那对我来说是一个脑力激荡,我怎么样用通俗的议题,可是有一个新的切入点,所以之前的硏究工作在某种程度对我而言也是一种创作。」

那么是否期待这一连串的创作活动能激起一些涟漪?「其实我不是要吿诉别人你们错了,而是想说有这样一个状态,你们不妨考虑一下,不妨看一看。至于说你们要用什么样的眼光看,接纳或不接纳,那也不是我所能控制的。」从个人的理论硏究,走向剧场的集体创作,她说:「我没那么大的野心,我只是把自己的工作完成!」实际面对并参与,才是这个跨界导演最快乐的事吧!

 

文字|秦嘉嫄 剧场工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