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
-
焦點專題(二) Focus
櫃裡的交響曲
不管生前死後,俄國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的同性戀傳聞不曾稍歇,而後世學者更熱中於從其作品中去探索描繪他生前如謎的感情世界。其實柴氏也曾有過異性戀情,甚至曾經結婚,但相較於異性愛情帶給他的不安與焦慮,在同性關係中的他,才真正得以散發創作的熱力,寫出知名的《羅蜜歐與茱麗葉序曲》、《小提琴協奏曲》、第六號交響曲《悲愴》等永銘人心的經典。
-
表演.映象 STAGE & SCREEN
同志劇場史詩 螢幕精采再現
《美國天使》以「幻想曲」的形式,探討美國社會中同性戀以及相關內容,讓觀眾看到二十世紀末保守主義再現的世界。今年《美國天使》DVD將登陸台灣,在這部有艾爾‧帕西諾、梅莉‧史翠普、艾瑪‧湯普遜等大牌跨刀的影集中,台灣觀眾終於有機會一賞這部傳奇劇作的電視版。
-
特別企畫 Feature
百老匯音樂劇發展史上的十件大事
今日縱橫全球的音樂劇,竟是源於一把無名火?紐約會成為戲劇之都,跟地鐵通車有莫大關係?十件歷史大事,讓讀者迅速一窺百老匯音樂劇百多年的流變發展,讓你知道,音樂劇如何變成今朝今貌。
-
回想與回響 Echo
用創作抵抗愛滋
相較於美國劇場界對愛滋議題的關心,台灣劇場界對相關議題的創作就顯得淡漠了許多。直接改編國外劇作的演出也許可以彌補對問題了解不足的缺憾,但是多花一些心思了解而後的眞誠創作,才是藝術家用創作抵抗愛滋的眞正意義
-
特別企畫 Feature
黨同伐藝
在近幾年的台灣劇場當中,討論同性戀、性別認同、扮裝等所謂有關「同志」的作品,可說是除了政治、身體、女性主義等熱門話題外,另一常被提出的議題;不論是國外翻譯劇本的搬演,或是國內創作者的原創之作,這些「同志議題」的作品在九〇年代的劇場的確佔有相當的比重。但是隨著世界同志議題的退燒,這一年來台灣的相關舞台作品也有減產的跡象。到底台灣的同志劇場發展如何?邊緣性的議題又如何能進入主流劇場?本期就讓我們從劇場「同志議題」作品的歷史、演變、演員「扮演」等角度來探視這個現象。
-
特別企畫 Feature
身份跨界的導演、性別無界的表演
重複扮演這個社會所賦予我們的性別角色,因此性別裡頭有一種表演性。如果這在我們生活裡的性別表演搬到舞台上,與舞台表演會產生什麼樣的衝突? 之間的關係又是什麼?這些問題,都是試圖對劇場同志議題提出不同的切入點。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台燈下的同志花園
觀察整個台灣的劇場界,雖然不乏許多同志議題的創作,但這些年來這類題材作品卻有疲軟的現象;對小劇場而言,屬於性別議題狂燒的年代似乎已成過去,同志議題不再是禁忌話題,創作者自然也沒有熱情投注其中;而對中、大型劇團而言,一直拉抬不高的票房壓力,使以商業掛帥的劇團自然也對同志議題興趣缺缺!
-
特別企畫 Feature
春光乍洩的另類主流
九〇年代末,同志熱潮過去,作品創作不再旺盛,但是卻發現到了主流劇場對同志題材的熱衷;一些以小劇場發跡的劇團,也漸漸以主流劇團方式進入市場,這似乎是個令人亦憂亦喜的事實。一方面,進入主流的同志劇場增加了同志的能見度;另一方面卻模糊了同志劇場的運動位置,讓人覺得它不再具有顚覆性而被主流文化收編。其實,如果能夠徹底被商品化,並非壞事,重要的是要有持續的演出,長時間的累積,意義大於短時間內一窩蜂的吹捧。
-
特別企畫 Feature
安能辨我是「同志」?!
演得像同志是寫實的層次,但是如何讓觀衆透過喜歡或討厭而開始欣賞這個角色就是表演的美學層面,演員必須將素材加以分析、剪裁,轉化成表演才能達到後者的境界,如果光是仗著對這些素材的熟悉度,同志演同志一樣會出問題。
-
異人館
非常林奕華.非常GAY
提起林奕華,國內劇場界對他應該旣熟悉又陌生。他是香港有名的文藝靑年,電影、劇場、舞蹈、小說這些所有文藝靑年逃不掉的「宿命」,在他身上都一一發揚光大。還有一項文藝靑年「充分非必要條件」的宿命恰巧也充分在他身上:同性戀。
-
特別企畫 Feature
同性戀.扮裝.戲
劇場內的「扮裝」旣是表演形式、也可以是議題本身。劇場外的「扮裝」、同性戀身份及議題,旣是文化現象也是表演形式。近幾年劇場當中所出現的「扮裝」、同性戀議題,爲劇場憑添許多「風景」。但是,要拿這兩種表演形式及議題入劇,劇場工作想要處理得有深度、處理得貼切,就得更加小心。歷史上的性別表演有過哪些可資參考的例子?民國初年曾盛極一時的新戲、扮裝,凸顯了什麼問題?國外有哪些例子?劇場人士又有什麼看法呢?我們嘗試藉由專文、採訪,來看看劇場中「扮裝」及同性戀議題,是不是可能在前衛及保守之間,走出一條可行之路。
-
特別企畫 Feature
輕輕鬆鬆的將重要議題「消費掉」
關於台灣劇場內的同性戀、扮裝等演出,持續蒐集、硏究台灣劇場史料的林克歡認爲:創作者應該更深入的去探究這些議題背後的文化、思想內涵;而不是去「扣大帽子」。
-
特別企畫 Feature
「錯亂」會讓你重新去審視問題
針對作品經常被拿來與同性戀、扮裝聯結在一起田啓元,臨界點的詹慧玲提出了她個人的詮釋意見。
-
特別企畫 Feature
性別/政治/劇場面面觀
原本在祭儀與古代社會文化等層面就已存在的異裝、同性戀等課題,在時間與世界歷史變化的過程中,衍生了許多變化。這些變化,同時也反映到劇場演出當中。作者認爲:人類若是不能與自己性/性別異質的身體共生共榮的話,性別政治劇場的好戲仍將上演不輟。
-
特別企畫 Feature
革命或反革命?晚淸到民初舞台上的性別表演
本世紀初新劇舞台上的反串表演,雖然有別於傳統劇場的做法,乃至被用來向舊勢力和新政權挑戰,但它並不圖顚覆性別角色的規範,有時甚且還呼應著旣有的兩性藩籬觀念。本文從社會及文化角度,提出扮裝及性別表演所衍生的諸多問題。
-
特別企畫 Feature
是誰的慾望在流動?
在台灣,扮裝表演具有一定的前衛意義。只是,這進步的程度又有多少呢?所踰越的禁忌又是甚麼?
-
劇場對談
台灣可不可能出現「同性戀劇場」?
我覺得問「台灣爲什麼出現同性戀劇場」,就好像是問「台灣爲什麼有異性戀戲劇作品」一樣令人不解。社會中有異性戀就會有同性戀。異性戀者有權表達他們的情慾。同性戀者同樣也有權力表達他們的情慾。 邱安忱(戲班子劇團編導) 我認爲台灣社會不但不開放而且是在倒退。正是因爲台灣社會如此不開放,所以才會有爲數不少的同性戀作品要出來,要喊出「看吧!我們就是不一樣!」的聲音。 陳培廣(台北故事工作體編導)
-
專欄 Columns
異性戀渾蛋社會
每次一有牽涉到同性戀族群的案件,就很沒格調的用什麼「血濺玻璃圈」、「顚鸞倒鳳大奇譚」這類老土得要命的爛標題。我怎麼沒看過男女之間的情殺案、騙婚案被稱作是「血濺玻璃圈外圍」、或者「正鸞正鳳大奇譚」的?!
-
美國
美麗、危險壞女孩─郝莉.休斯
女同性戀人彼此熱烈猥褻的慾求、性幻想乃至性行爲,正是她們得以表現自己身份的最佳舞台。
-
編輯室
文化的過程
自從兩岸交流以來,「觀衆」今年最飽眼福,除了政治舞台上雙邊交手,招術出奇外,幾次名爲「刼機」的「飛行觀摩」場面驚天動地,不但眞槍實彈地勞駕了大批臨時演員抵台演出,電視台也不惜巨資首度動用SNG衛星實況轉播,賣力配合。而在實際的舞台上,大陸的大型演出團體、一級表演藝術家也都在今年輪番登台。在這樣一個熱絡的表面下,雖然有人樂觀其成,也有人爲國内表演者的工作權益受威脅而憂心,但在熱度稍退的寒冬歲末,卻欣見一些對本土文化的反省正刺激著藝文工作者及觀衆。 十月上海民族樂團來台的演出展現了異於中央民族樂團「交響化」的風格,其江南藝術的特色運用在音色、形式處理的多元化上,不但激發了國内國樂界對台灣數十年來發展的自信,同時也肯定了發展本土地方風格的決心。而這樣一個比照也將在本月「浙崑」來訪及雅音小集的演出中,帶給我們另一次的省思。 在舞蹈方面,編舞家親身實地走入了少數民族的族群裡,走進了原住民的聚落裡,不論是岷江上游三千公尺山上的羌族自治區,或是台灣山巔水湄的不同部族中,以一顆誠懇的心去面對「支流」文化裡的眞,再也不是囫圇截形取貌,而在這樣一個「呈現原貌」的企圖背後,是一分人文的省思與關懷。 對少數族群、支流文化的關注不只發生在台灣,在紐約同性戀與女性主義的主題在劇場裡一再地被運用、討論,不因這樣的議題爭論性大,容易製造新聞,而是劇場,作爲一個檢視生命的鏡框,已觀照到現代人的另一種生活詮釋。 在時間的洪流中,所謂主流與支流文化,並非是一個穩定的關係。走向小傳統、地方鄕土、弱勢族群是目前藝術發展的國際性趨勢,它豐富了藝術創作的内容與外在多元的形式,但是在這樣一個面對、反省、再創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一個知識份子如何以誠懇的態度去轉化其精神,而這麼一個過程誠如漢寶德先生所言,就是「文化」。 林靜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