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二○○○年,舞蹈剧场大师碧娜.鲍许(Pina Bausch)的经典舞作《交际场》征求六十五岁以上男女来演出这个作品。这些来自乌帕塔小镇的阿公阿嬷,有的来自工厂、有些是家庭主妇,也有些是艺术家,相同的是,他们都是素人舞者。虽然没有专业舞者的高超技巧,但岁月,却强化了原本肢体动作所支撑的戏剧厚度。看著满脸皱纹、白发苍苍,却身穿华服的年长舞者,在三○年代的老歌中,踏著简单的走位与舞步,演出男女之间的拥抱与轻抚、操控与反抗、温柔与暴力、爱与伤害,很难不让人从每一张脸与每一个眼神之中,想像他们的生命故事。

熟龄剧场近年成为艺术家在舞台上探索的另类主题。除了碧娜.鲍许的《交际场》外,比利时当代舞团《栀子花》,编舞家亚兰.布拉德勒(Alain Platel)找来一群资深的变装艺人,真实上演人生悲喜。日本演剧大师蜷川幸雄与七十五岁以上长者合作的《乌鸦,我们上弹吧!》,让人看见年长者在舞台上的生猛活力。英国沙德拉之井剧院(Sadler’s Well)从一九八九年创立了长者舞团,吸引了世界知名舞团来此选角。即将来台的日本乐塾剧团《女人的和平》,则是被封为「地下剧场的帝王」流山儿祥,与银发族演员合作,载歌载舞演绎希腊喜剧《利西翠妲》。

年长者在舞台上如何精采?答案或许是「真实」。当剧场中上演的内容都是从一个生命经验丰富的人身上取材时,既不须手法技巧去编撰,也无须舞台声光效果的缀饰。因为真实,自然动人。事实上,训练熟龄演员站上舞台,跟一般演员的方法,恰恰相反:一般演员的训练是「加法」,不断灌注各种技术和技巧,直到发展出作为演员的各种可能性来;但对于年长者则是「减法」,他们经过岁月的雕琢,只是无形的包袱很多,训练就在帮助他们把身上的包袱拿掉,找到原来的自己。

除了艺术家的创作取材外,熟龄剧场的崛起,也是因应高龄化社会的来临,可以让年长者在退而不休的生活中,从事创造性的休闲活动,使得岁月的深刻经验,可以分享、传承与延续。例如,英国的「岁月流转中心」(Age Exchange),让过去的记忆能在今日注入新的活力,长者成为具有源源不绝记忆库的「专家」,扭转了世代关系的刻板想像。而在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高龄化社会——日本,现今大约有五十个左右的中高年者剧团,不管是职业或业余,长者在戏剧中找到让生命重燃热情的力量,也丰富了自己熟龄后的人生。

在台湾,除了曾有「魅登峰剧团」、「欢喜扮戏团」等以长者为主角的表演团体外,本期特别企画,也为读者引介国内为银发族开设的课程,如果陀剧场的「活化历史」计划,带领长者到国小校园述说人生故事,与孩子交流互动,一起演戏;云门舞蹈教室的熟年课程则是专为六十岁以上的朋友量身打造的一套教学系统;十方乐集开设的「青春鼓」,也让长者透过专注打鼓,忘掉烦心挂虑,抒压解郁。就让我们一起看看长者如何参与表演艺术,找回人生舞台的第二春。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