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艺术
总编辑的话 Editorial

打破框架 创新思维

二○一四年是台湾社会的价值系统,历经破坏与重建的一年,也是我们的思维与行为框架,面临挑战与改造的时刻。从反核、反国光石化所高举的环境正义,大埔案反圈地所诉求的土地正义,到反黑箱服贸协议的太阳花运动,甚而到香港的占中与攸关台湾人民食安的「灭顶行动」,一波又一波的公民运动,唤醒了许多对公共议题冷感的人,特别是年轻世代,站出来,透过质疑、颠覆僵化的固有结构、寻找新的价值认同。虽然改变带来未知和不确定,但阵痛过后,迎接我们的,将是全然新生。

对表演艺术圈来说,今年亦呈现出变动、洗牌、盘整的态势。「国家表演艺术中心」挂牌成立,整合台北国家两厅院、台中国家歌剧院、高雄卫武营国家艺术中心三场馆,在「一法人多场馆」的制度下,彼此串联、流通,既要发展当地特色、连接在地资源,更要建立合作机制,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效益,重塑台湾表演艺术的新版图。相较于台湾,中国的文化发展步伐更是快速,各地大剧院的兴盖、商业剧场的市场扩张,以及乐团专业化的转型,让对岸求才若渴,纷向台湾招兵买马,造成国内表艺人才的位移与流动。

自表演工作坊出走、屏风表演班休团,台湾正式进入「后大剧场」时代,不仅「大团」的定义不同于过去,在演出规模上,也打破以往「非大即小」的局面,长销式的中型剧场成了最主流的模式。市场导向的制作,翻转了从创作出发的传统,而剧场新品牌接续跃起与剧场自产明星的效应,也大大改变了台湾的剧场风景。在舞蹈圈,编舞家站上大舞台,除了面对不同空间,激荡不同的创作想法外,大型剧场相继落成,更是其「不得不然」的现实因素,然而,从舞作的叙事结构、场面调度、表演能量到最实际的观众问题,编舞家们准备好了吗?

传统媒体的式微,网路世代的崛起,影响了大众阅读习惯,当报刊的艺评空间萎缩,评论从原本的公共领域退到半公半私的网路世界,如何影响艺文评论的环境?国艺会今年首度推出「表演艺术评论人专案」,扶植独立评论人,一时之间艺评遍地开花,但值得探究的是,专业如何建立?多元观点如何纷陈?众声喧哗之外,艺评的深度与对话关系,仍待进一步耕耘。与此同时,具指标意义的台新艺术奖,从去年改换新制,打破视觉艺术与表演艺术奖项的区分,成为类型混杂、论述竞逐的场域,借以回应当代艺术去疆界的风潮,这是否会牵动新一波创作潮流,有待观察。

除上述,二○一四年台湾的表演艺术还有什么令人注目的生态趋势?《PAR表演艺术》杂志在编辑群反复讨论、归纳整理后,总结二○一四年十大值得关注的表演艺术事件和现象。此外,本刊也为读者选出二○一四年在音乐、舞蹈和戏曲领域的话题人物:甫获国家文艺奖的指挥家简文彬,接任「卫武营国家艺术中心」艺术总监,以其宽阔的国际视野,打造南台湾的艺文环境,令人期待;站在舞蹈与科技浪头的编舞家黄翊,作品屡获国际邀约,成绩斐然;有「京剧小天后」封号的黄宇琳,挑梁主演国光剧团年度大戏《探春》,且以《知己》一剧拿下传艺金曲奖,出色表现有目共睹。

二○一四年是台湾社会的价值系统,历经破坏与重建的一年,也是我们的思维与行为框架,面临挑战与改造的时刻。从反核、反国光石化所高举的环境正义,大埔案反圈地所诉求的土地正义,到反黑箱服贸协议的太阳花运动,甚而到香港的占中与攸关台湾人民食安的「灭顶行动」,一波又一波的公民运动,唤醒了许多对公共议题冷感的人,特别是年轻世代,站出来,透过质疑、颠覆僵化的固有结构、寻找新的价值认同。虽然改变带来未知和不确定,但阵痛过后,迎接我们的,将是全然新生。

对表演艺术圈来说,今年亦呈现出变动、洗牌、盘整的态势。「国家表演艺术中心」挂牌成立,整合台北国家两厅院、台中国家歌剧院、高雄卫武营国家艺术中心三场馆,在「一法人多场馆」的制度下,彼此串联、流通,既要发展当地特色、连接在地资源,更要建立合作机制,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效益,重塑台湾表演艺术的新版图。相较于台湾,中国的文化发展步伐更是快速,各地大剧院的兴盖、商业剧场的市场扩张,以及乐团专业化的转型,让对岸求才若渴,纷向台湾招兵买马,造成国内表艺人才的位移与流动。

自表演工作坊出走、屏风表演班休团,台湾正式进入「后大剧场」时代,不仅「大团」的定义不同于过去,在演出规模上,也打破以往「非大即小」的局面,长销式的中型剧场成了最主流的模式。市场导向的制作,翻转了从创作出发的传统,而剧场新品牌接续跃起与剧场自产明星的效应,也大大改变了台湾的剧场风景。在舞蹈圈,编舞家站上大舞台,除了面对不同空间,激荡不同的创作想法外,大型剧场相继落成,更是其「不得不然」的现实因素,然而,从舞作的叙事结构、场面调度、表演能量到最实际的观众问题,编舞家们准备好了吗?

传统媒体的式微,网路世代的崛起,影响了大众阅读习惯,当报刊的艺评空间萎缩,评论从原本的公共领域退到半公半私的网路世界,如何影响艺文评论的环境?国艺会今年首度推出「表演艺术评论人专案」,扶植独立评论人,一时之间艺评遍地开花,但值得探究的是,专业如何建立?多元观点如何纷陈?众声喧哗之外,艺评的深度与对话关系,仍待进一步耕耘。与此同时,具指标意义的台新艺术奖,从去年改换新制,打破视觉艺术与表演艺术奖项的区分,成为类型混杂、论述竞逐的场域,借以回应当代艺术去疆界的风潮,这是否会牵动新一波创作潮流,有待观察。

除上述,二○一四年台湾的表演艺术还有什么令人注目的生态趋势?《PAR表演艺术》杂志在编辑群反复讨论、归纳整理后,总结二○一四年十大值得关注的表演艺术事件和现象。此外,本刊也为读者选出二○一四年在音乐、舞蹈和戏曲领域的话题人物:甫获国家文艺奖的指挥家简文彬,接任「卫武营国家艺术中心」艺术总监,以其宽阔的国际视野,打造南台湾的艺文环境,令人期待;站在舞蹈与科技浪头的编舞家黄翊,作品屡获国际邀约,成绩斐然;有「京剧小天后」封号的黄宇琳,挑梁主演国光剧团年度大戏《探春》,且以《知己》一剧拿下传艺金曲奖,出色表现有目共睹。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年鉴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