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华人得主高行健,也是备受瞩目的画家,更涉猎戏剧创作与电影导演,可谓全方位的创作者。以不同的路径指向同一套哲学理念的他,将在台北举行「呼唤文艺复兴」个展,预计展出绘画、电影、摄影、文字等多样作品,让观者看到他如何摆脱意识形态、回归人文思想。
呼唤文艺复兴
6/8~7/10 亚洲艺术中心台北一馆、二馆
INFO 02-27541366
作画前我会先放空自己,有时候会静坐,闭上眼睛让自己安静下来。一片黑暗中,便总会有某些意象油然从深处涌现。这是一种近乎迷狂的状态。
——高行健
在众所周知的诺贝尔文学奖成就之外,绘画是高行健历时长久的一类创作。身兼作家、画家,近年的剧作家和电影导演,这位全方位创作者,在七十岁后更勇于尝试更多面向的艺术创作,无一不流露他对创作的热爱与尊崇。台湾是他对华人世界发声的重要舞台,凡有发表必亲身造访台湾,本月于亚洲艺术中心推出个展「呼唤文艺复兴」。
创作多元涉猎 水墨成就灵性
高行健的绘画艺术与台湾结缘甚早,一九九六年,亚洲艺术中心董事长李敦朗在机缘下看到高行健的画作,在没人认识高行健是谁、也无法确认这位艺术家是否能为台湾民众所接受的情况下,李敦朗决定孤注一掷,一九九八年在台北首次举办高行健个展。二○○○年,高行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是一百年来首次颁发给华人作家的荣耀桂冠,华人世界也因此喧腾一时。
从第一次来台办展迄今十八年,高行健从绘画形式拓展至各类创作面向,「呼唤文艺复兴」展呈现多元创作形式之外,进而探讨他的绘画如何与其他艺术形式发生关系,同时指向哲学思维和亟欲「回到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是这次展览的核心主旨。
虽然旅法数十年,高行健仍惯用毛笔画画,他认为水墨本身就具有灵性,而笔触和墨色正是水墨的神韵所在,他参照摄影给予的启发,结合类似半失焦状的视觉感受,让主客体、浓淡墨之间重叠、模糊,没有明确的界线,画面朦胧,宛如游走洪荒中的孤寂旅人,萧瑟却是永恒。
二○○三年,法国马赛订为「高行健年」举办大型艺术活动,此后德国卡尔斯鲁厄ZKM博物馆、法国爱尔斯坦乌尔特博物馆举办高行健与德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格拉斯双人展、比利时伊克塞尔美术馆与皇家美术馆同时举办高行健个展同时皇家美术馆设立永久陈列厅,展出高行健六件巨幅画作,高行健的绘画同样受到欧陆世界的关注。
绘画与文学 指向同一哲学理念
这次个展除展出水墨新作,也将播放二○○三年至今拍摄的三部电影《侧影与影子》、《洪荒之后》和《美的葬礼》。而一九八○年代高行健独自行脚中国西南山区,除了写就《灵山》一书,旅途中也拍摄上万张照片,这次将精选部分展出,展露以摄影眼观察的逻辑。
另较特殊的文献展示包括一九八○年代,高行健还在中国大陆时所出版的文学理论、戏剧集等,这些著作因太「前卫」不容于当道,包括《现代小说技巧初探》、《高行健戏剧六种》等,后者为台大教授胡耀恒一九九五年委由帝教出版社发行,已绝版,除此联经、联合文学、明报在台、港出版的高行健重要著作与相关评论,也在展出之列。
「呼唤文艺复兴」沿用去年在西班牙Kubo-kutxa Fundazioa个展名称,来自二○一四年出版《自由与文学》收录〈呼唤文艺复兴〉一文,面对全球化和市场导向,高行健自问:「超越政治和市场不谋求功利的文学艺术,在现今这个时代是否可能?」自答:「这样的文艺首先得出于作家艺术家自身的感受,全然来自个人独立不移的思考,不吐不快。」
对高行健来说,绘画、文字都是创作语言,互为表里,如同两条不同的路径指向一套哲学理念,一九八○年代的创作便已透露一种摆脱意识形态、回归人文思想,而今人文关怀的价值已点滴削弱,亟须呼唤文艺复兴。
《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