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字一剧场

创作如古老的提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中心是由创作者创作出,或原本就在观众心中?不然共鸣从何而来?两面旗帜的中心,是本身重要,或只因是众人的焦点所在而变成重要?欲望本是众人的中心,或中心因众人欲望的交集而发生?

创作如古老的提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中心是由创作者创作出,或原本就在观众心中?不然共鸣从何而来?两面旗帜的中心,是本身重要,或只因是众人的焦点所在而变成重要?欲望本是众人的中心,或中心因众人欲望的交集而发生?

中,在两股不同势力旗子的中间,有一颗圆点的指事符号,圆点旁再加两小点,表示对峙,原意是两军对峙间不偏不倚的非军事地带,或是两军亟欲争夺的一个战略地区。弥漫肃杀之气的一颗字,可见两军对峙剑拔弩张随时爆发血流成河前的凝止画面,两军旗帜事不干己地随风飘逸。

中,有「距离」的中心、中间;「在…之内」的山中、心中;「事情」的中辍、中立、中庸;也有「符合/重要的」形容词义:中意、中国、中肯,「得到/达到目标」的动词:中奖、中选、中毒、命中。中,示范了文字不仅仅只是生冷的字义,同时是「空间」中的位置,象征战场对峙中的「想像」,这想像带来重要的「感觉」,这感觉勾起了想要中的「欲望」,瞧,中文多美,一枚四划的字里,交叠了不同层次的肌理。

中心」是固体?

写本、导戏、企划案、演后座谈,都需要告知对象(不管是评审、观众或演员)创作中心理念为何?活动中心概念是啥?因为须借此判断要补助多少钱,决定是否买票和选择对的表演诠释,如同发动战争,一定要有中心思想告知市民为何而战,没有中心就如没有脊椎般无法行动。又如愈来愈多的演前导聆,让观众了解演出的中心美学,以免看不懂退票,看完不知所措落跑,下次再也不敢进剧场。以现今台湾看表演不那么普遍,表演艺术无用的逻辑,的确很难吸引生活在什么都需要「中用」的消费社会民众,因此只要导聆者口才够好,观众带著「中心」的想像看戏,觉得安心和看得懂,开心地观赏一场表演艺术,剧团何乐而不为?

只是,对创作者(好吧,我)却是心情纠结,完全不一样的一件事情。不是有没有中心的问题,而是对「中心」错误的想像会造成创作上的失准和工作过程的阻碍。许多人对「中」的想像是具体一条如脊椎或是根树干,从土地(中心理念之类)汲取养分后,慢慢排练长成大树,或许还开花结果。但中心对创作过程根本不是固体,它如水般难以捉摸,会飘移、变形、流动、渗透、消失,又突然如海啸般站立眼前,如「中」原本就是凝止的动态。尤其剧场要面对的是能量、视觉、听觉这些无法仅以固态去执行的细节,如同昆曲重点不是忠孝节义,而是袖子重量、鞋垫角度和字的咬法。

中心是个入口

中心的阻碍是:如果排练过程符合固体中心让人安心,如电线杆如沙发,反而是警讯,安心是创作最应避免的,通常这种状况一定是假象(而且是集体催眠式的)。如要表现历史论述是以语言操控众人的权力时,从头到尾就一组人在操控另一组人,一群人民很开心地被操控,状似没错,但却忽略声音的渗透与多层分裂性格,以及表演本身的认同结构,甚至文字议题上权力过於单向与民众并非标签化地无脑(虽然很想这样说)等问题。只有当「中」难以捉摸,过程才会不断质问:哪里有问题?真是这样吗?还可以怎样?反复思辨直到演出,把自己逼到死角反而HIGH。所谓去中心是去掉僵直性脊椎炎的中心,而非落入文字思维二元的无中心,因此很确定地跟观众说这制作的中心概念,反而是件很不诚实的事,如同谁能很明确地勾勒出无意识的形状呢?

但不说或说不清楚,又极易被冠上不负责任的帽子,或藐视观众的嫌疑,或许换个想像:中心是个入口,重点不是告诉观众门长怎样,而是像参与LARP(注)开始前提醒观众的注意事项,勾起大家蠢蠢欲动想要进去冒险的好奇。

创作如古老的提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中心是由创作者创作出,或原本就在观众心中?不然共鸣从何而来?两面旗帜的中心,是本身重要,或只因是众人的焦点所在而变成重要?欲望本是众人的中心,或中心因众人欲望的交集而发生?

注:Live action role-playing game,即实况(即时)角色扮演游戏。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