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盖斯特尔《荀贝格一家人》(1907)(陈汉金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世纪末的浪漫与璀璨─荀贝格的「生」与「死」

在抽象色块与线条中 与音乐同行

画家荀贝格

荀贝格有如梵谷般画了许多自画像,但画风更远离写实、更抽象;而孟克画作中常有的那种令人不安的言外之意,及难以言喻的荒诞、诡异、嘲讽,经常被荀贝格表达得更充分。荀贝格的绘画创作大多完成于一九○八至一九一四年间,这正好也是他的音乐创作从「后浪漫时期」过渡到「无调性时期」的时候。如此的巧合,是否与「盖斯特尔事件」有关,而激发荀贝格以异乎寻常的激进方式创作,藉之抒发内心的抑郁?

荀贝格有如梵谷般画了许多自画像,但画风更远离写实、更抽象;而孟克画作中常有的那种令人不安的言外之意,及难以言喻的荒诞、诡异、嘲讽,经常被荀贝格表达得更充分。荀贝格的绘画创作大多完成于一九○八至一九一四年间,这正好也是他的音乐创作从「后浪漫时期」过渡到「无调性时期」的时候。如此的巧合,是否与「盖斯特尔事件」有关,而激发荀贝格以异乎寻常的激进方式创作,藉之抒发内心的抑郁?

将西方音乐的发展推向「无调性」之后,又研创了「十二音」作曲手法,荀贝格无疑是对廿世纪音乐的发展,影响最深远的作曲家。就在他进行一场「音乐革命」,将音乐推向「现代」舞台之际,荀贝格却对造型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美术界的人士互动频繁,甚至学画、参与当时最前卫的画展!音乐家荀贝格只是一位业余画家?事情可能不像一般人所认为的那么简单。

荀贝格与「分离派」分子们

荀贝格早年并未进音乐学院,而是自学音乐,私下随策姆林斯基(Alexander von Zemlinsky)学作曲——他也是日后将与马勒结婚的阿尔玛.马勒(Alma Mahler) 的作曲老师。阿尔玛貌美聪慧,多才多艺,成为维也纳不同领域艺术家们共同追求的对象,而有「诸艺术缪思女神」的俗称。婚后的阿尔玛,经常在家里举行艺文聚会,座上尤其有许多美术界的人士,因她是出自美术家庭——她的父亲辛德勒(Emil Schindler)、继父莫尔(Carl Moll)都是画家。这两位画家都是创立于一八九七年的维也纳「分离运动」的成员,那是企图摆脱因循守旧画风的一个美术团体,克林姆(Gustave Klimt)是主将。

由于与策姆林斯基、马勒夫妇的支谊,荀贝格早年在柏林工作一段时期,于一九○三年回到维也纳时,很快地进入分离派人士的圈子,那时廿九岁的荀贝格,已经先后完成了《第一号弦乐四重奏》(1897)、弦乐六重奏《升华之夜》(1899),交响诗《佩列亚斯与梅丽桑德》(1902)等作品,而逐渐建立他的名气。

在此延续华格纳、马勒式的「后浪漫」作风的荀贝格,能够与当时思想、作风都很有前瞻性的分离派互动,无疑具有非凡的意义——不同领域的艺术家们共同互动、激荡,尝试将早在十九世纪中叶之前,已经先后由韦伯、李斯特、华格纳提出的「整体艺术」(Gesamtkunstwerk,Total Work of Art) 的概念,不只付诸实行,还加以发扬光大,使得维也纳的艺术发展,在不同领域的艺术家们通力合作之下,在廿世纪初,进入一个热闹、丰富的黄金时代。

「整体艺术」概念的实验

「整体艺术」一词,经常引起一般人的误解,以为那是音乐、美术、戏剧、文学、舞蹈等不同领域的艺术,全部加在一起的「综合」。如此的误解,一直到「跨领域」、「跨界」盛行的今日,尤其更普通存在著。整体艺术不是各搞各的大杂烩,而是各类艺术,各自去除其细枝末节、无关紧要的外表,在内在、精神的层面上,去寻求交集、沟通、互动、激荡,或者如波特莱尔(Charles Baudelaire)所说的「感应」(correspondances)。

深受法国象征主义(symbolisme)、新艺术(Art Nouveau)影响的维也纳分离派造型艺术,尝试以相当含蓄、婉转的象征手法、符号,充满言外之意的暗示著情感、欲念,氛围的变化,如此而摆脱了西方传统美术强调写实、平舖直叙的表达方式。例如大家经常可看到的、克林姆进入成熟时期以后的画作。无论是分离派的画作,或受到新艺术影响的「年轻风格」(Jugendstil)的维也纳建筑、室内装饰,都适度地被「抽象化」了。这种造型艺术抽象化的倾向,为的是向往著某种超凡脱俗的、虚无飘渺的「音乐性」(musicality),因为音乐是各种艺术中,最不受物质、实体的限制、羁绊,最能够自由地呈现出艺术内在、精神性的本质的;飘忽、不可捉摸的音乐,也是各种艺术中最抽象的。因此,分离派造型艺术的适度抽象化,向往著音乐般的境界,一方面已摆脱了传统、守旧的写实美术,另方面则预示了廿世纪以后将愈来愈抽象化(也就是「音乐化」)的西方造型艺术发展。

就在分离派艺术家们尝试以造型艺术表达出音乐性、听觉艺术的精髓之际,早年的荀贝格,则不无受到这些颇具创新观念的美术界人士的启发,以较自由、较「抽象」的语法,去追求听觉艺术的精髓。分离派的一位舞台设计者罗勒(Alfred Roller) ,尤其对荀贝格产生了具体的影响。罗勒是马勒担任维也纳歌剧院总监、指挥时的合作者,他透过灯光的充分、巧妙的应用,而摆脱了传统写实舞台的细枝末节,以「光的音乐」经营出符合每部歌剧情境、意境的效果。苟贝格日后有机会创作、演出舞台、歌剧创作时,将循著罗勒的方式,让舞台、光线、音乐交集的相当充分、相当抽象。

「盖斯特尔事件」与表现主义

与分离派分子相处久了,荀贝格对造型艺术的兴趣愈来愈浓厚,终于「撩落去」,从一九○七年起,跟一位小他七岁的年轻画家盖斯特尔(Richard Gerstl,1883-1908) 学画。不料这项非同寻常的、两位天才的遭遇,却演变成令人震惊的不幸悲剧:盖斯特尔同时是分离派的追随者与荀贝格音乐的热爱者,两人相识后,志同道合,连带著与荀贝格的妻子玛蒂尔德(Mathilde Schoenberg)都随著他学画。然而盖斯特尔与玛蒂尔德日久生情,产生了不伦之恋。事情爆发开来,不可收拾之后,盖斯特尔于一九○八年底自杀,时年才廿五岁!

就在荀贝格开始学画稍早,维也纳的某些年轻一辈的画家,开始受到梵谷(Vincent Van Gogh)与孟克(Edvard Munch)的影响,而适度摆脱分离派、克林姆式的象征语法,作风显得较强烈、刚猛,以豪放、粗野的笔触、鲜明、生硬、不纯净的色调,自由的构图、比分离派更加靠向抽象的效果,夸张、主观、毫不修饰的表达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时局的慌乱不安,人心惶惶,而被称为「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盖斯特尔若不因上述事件英年早逝,他的成就应可与维也纳表现主义的另两位主要画家——柯克希卡(Oskar Kokoschka,1886-1980), 希勒(Egon Schiele,1890-1918)相比拟。

荀贝格有如梵谷般,画了许多自画像,但画风比梵谷更远离写实、更抽象;而如孟克的名作《呐喊》或《嫉妒》(1907),孟克画作中常有的那种令人不安的言外之意,以及难以言喻的荒诞、诡异、嘲讽,经常被荀贝格表达得更充分。如此的画风,尤其与他的名作《迷月小丑》Pierre lunaire(1912)非常相似。

荀贝格的绘画创作大部分完成于一九○八至一九一四年之间,这正好也是他的音乐创作从「后浪漫时期」过渡到「无调性时期」的时候。如此的巧合,是否与「盖斯特尔事件」有关,而激发荀贝格以异乎寻常的激进方式创作,藉之抒发内心的抑郁?这个残忍的问题,长久以来被研究他的音乐人们回避了,直到近年来才逐渐有人敢去碰触它。无论如何,荀贝格无调性时期的音乐特征,与同时期的表现主义绘画相当类似,目前经常被称为「表现主义音乐」。

荀贝格与康丁斯基

一九一一年,荀贝格在慕尼黑演出他的音乐时,画家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1944)出席了这场音乐会,之后写信给荀贝格,开启了一段音乐大师与绘画大师之间的非凡友谊。这两位不同领域艺术的「知音」,不只在持续而长久的通信中,交换创作上的看法、心得,他们各自的创作,也显示出令人惊讶的类似。

康丁斯基是俄国人,却到德国发展。一九一一年,他在慕尼黑与其他画家们创立了「蓝骑士画派」(Blaue Reiter)。康丁斯基不只喜欢荀贝格的音乐,还很赏识他的画作。在康丁的主导下,荀贝格的画得以在慕尼黑展出;一九一二年出版的《蓝骑士年鉴》中,不只刊载了荀贝格的三幅画作,还刊出了荀贝格、贝尔格、魏本师徒三人的几首短曲。康丁斯基的著作《论艺术的精神性》(1910-11)与荀贝格的论著《和声学》(1911),不仅在时间上很接近,在美学观念上也有共通之处:内在、超然的精神性,是不同艺术共同追求的目标。荀贝格虽是业余画家,对造型艺术的认知却相当深入;自小学过钢琴与大提琴的康丁斯基,虽是业余音乐家,对音乐的认知并不外行;因此这两大师在谈论,或实践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的交融、互动时,才能够做得够深入,而不是表面说说而已。

康丁斯基终生致力于绘画抽象化的实验,就像荀贝格用心于调性与不协和效果的解放。康丁斯基创作的《即兴曲》Improvisation、《音乐构成》Composition系列画作,以及他对「色调」、「音色」的强调,显示出他在绘画中向往著音乐般的效果;荀贝格强调「色彩旋律」(Klangfarbenmelodie)的效果,并将《五首管弦乐小品》(op. 16)中的第三首称为〈色彩Farben〉,无疑是在音乐中寻求视觉式的感应。

荀贝格终生的三个主要创作时段,几乎与康丁斯基画风的演变是一致的:两人最先都有著年轻时的、两世纪之交的「后浪漫时期」;荀贝格的「无调性时期」(1908-1923),与康丁斯基的「抒情抽象时期」平行;前者在一战之后进入的「十二音音乐时期(1923年之后),与后者开始任教于「包浩斯设计学院」之后,所延伸出的「几何抽象时期」类似。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