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是个十字路口来著,向左走,向右走?会走到哪儿?那儿有人吗?迎接的是什么人呢?他会欢迎?还是破口谩骂?行,挺抉择的,如果,选对了方向又做得好,大家就会觉得你很「行」,再透过「行」销愈做愈大,接著,就会在这「行」业成为一位「行」家。
对我而言,每出作品的执「行」,不管是自己的或是跟不同团队合作,最犯贱跟最high的其实就是「选择」该往那儿「行」。但是,决定要「行」之后,通常眼前第一个出现的十字路口多是个幻觉,因此,重新寻找十字路口成了首要任务,意思是:制造选项。
一个接一个的十字路口
所谓找,不是开发新的路口,而是就在眼前。只是因为常经过觉得没什么,反而被荒烟蔓草掩没而看不见,例如合作过的传统领域:布袋戏、歌仔戏、国乐、昆曲……等,他们本身都非常非常厉害,只是自己不知道,所以,我目前所谓的「跨领域」合作,不是要在他们上头加些什么视觉啊深奥的当代概念啊(这些反而会盖掉他们的厉害并加深蒙蔽),我常不过是想办法怎么让观众看到他们有多厉害,例如《南柯梦》就是昆曲各部门和各「行」当都好厉害,《聊斋》是布袋戏偶师好厉害,前阵子做的《云系么个色》也是,出发点就只是:客语好好听。至于传达什么人生哲理、批判理念都是次要,如果观众觉得客语好听时,就已经构成无形的批判「行」为和「行」动力,不然,即使引用一堆理论做了出烂戏,也只是没有执「行」力的空谈。
创作跟旅「行」很像,我可以交一笔钱给旅行社,走已知的路线,包括费用、地点和时间的计算,甚至深度的资讯,至少不太会有意外,绝对对得起消费者。另外,则是自己找资料自助旅行,走在未知与已知的边缘,两者各有优劣。在剧场,旅行社的「行」的选择常是先选剧本,十字路口可能是当代╱古典╱自创╱改编,下一个路口可能是男╱女╱演员╱角色的抉择,再下一个可能是跟设计有关,像在城市中探险,十字路口一个接一个,通常走大马路是最保险也最快的选择方式。跟随旅行社旅行,难免风景大同小异,但该有的、该拍的一应俱全,至少作品不会难看,当然前提是要遇到好的旅行社。
自助旅行会比较好吗?那可不见得,庸俗这种事管你是商业还是实验,赚钱还是批判,剧场还是餐饮,总会以不同面貌大声嚷嚷。譬如旅行资讯来源都是些部落格或是XX Walker,那不如找间厉害的旅行社来得省事又划算。假设,抵达日本的第一天晚上行程安排如果是:书店,那么就可以得到不管是各种吃、各项买,最新也相当有品味的资讯,毕竟日本人有极为刁钻和精细分类的性格,当然赌注就是当晚要迅速挑选和安排行程,但通常会有许多惊喜的意外和不会跟一堆观光客挤。
我爱在剧场中当背包客
我热爱在剧场中当背包客,常刻意推迟或调换创作「行」径,赌一些不同选择的十字路口,例如《SMAP X SMAP》不排练先上日文课;《理查三世》的演员们在排练的前两个月都不知道自己要演哪一个角色,因为我也不知道,可能有人会质疑那怎么做角色功课?例如《云系么个色》舞台设计出来时,剧本还没写好,其实连大纲都还没有时,就已经有舞台雏型,或许有人会问:没剧本那怎么做设计?但是《七》的舞台几乎是进松烟排练时才决定,还用了松烟本身的一些物件,可能又会有人问:那舞蹈中这么重要的空间动线怎么处理?
行,是蛮关键的剧场概念,它是动态,是程序,也是创意与深度,凡走过必留下痕迹一样,走过的若是陈腔滥调的泥泞路,那么作品怎能不沾到几滴污秽?创作的「行」程若不思考,容易让自己只专注╱陷入终站╱意义,而忘了路边的风景,或整座城市的风貌、文化和历史。不过,这也造成每次演出前,我不太敢推自己的作品,因为我不知道现在到底是走到那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