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门的舒曼交响曲第四号
舒曼第四号交响曲在舒曼交响曲作品中并不常被演奏,属于冷门票房毒药,因舒曼的管弦乐配器法不甚高明,除非能将舒曼拙劣的管弦乐法加以修改演奏,才能引起乐迷的注意及兴趣,否则恐难吸引大量群众。
德勒斯登这次亚洲巡回的节目编排特征之一便是强调该乐团或该城市(德勒斯登)与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的渊源,而舒曼于一八四三年移居德勒斯登,并对德勒斯登音乐具影响性。此外,性喜分析的辛诺波里亦特别偏爱精神病患舒曼的作品,但是舒曼作品的精华神髓在于钢琴及歌曲作品,其他如钢琴、大提琴与管弦乐的协奏曲也是不错的佳作,但此次来台为何不选这些作品,却演奏这首笔者觉得在浪漫宝贵时间、浪费德勒斯登管弦资源的第四号交响曲。
虽然辛诺波里与德勒斯登交响乐团的现场演出的确将舒曼交响曲的克拉拉主题──美丽的旋律的发展以非凡的诠释及精湛的技术淸楚地呈现,尤其舒曼对伸缩号特殊的使用法也充份地呈现出来,让观众能以不同层次体会舒曼第四交响曲,但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听众心中一定会讷闷为何一定要选这首作品,为何不演出舒曼的其他管弦乐作品,或舒曼更好听、更浪漫的作品。
安魂之旅的舒伯特第八交响曲
舒伯特的九首交响曲生前根本没有演奏的机会,顶多是在亲朋好友家中或业余乐团为乐趣演奏而已。这首舒伯特死后才由舒曼、孟德尔颂发现的第八号交响曲,于一八六五年才由克伦贝勒指挥维也纳爱乐演出,距舒伯特写作此曲已四十三年。
由大提琴及低音大提琴「好似由地下世界涌出」的八小节泛著深远低音后,由双、单簧管吹出幽渺的主题,副主题则是大提琴奏出彩虹一般的悠扬旋律。这种歌唱般畅顺优雅的主题可说是交响乐史上的首见。当年在维也纳聆听首演的观众,在听了这首交响曲的开始的几个乐节后,不禁发出感动的叹息,连汉斯立克(Eduard Hanslick, 奥国音乐评论家)也站起来挥著手大叫「这就是舒伯特,这就是舒伯特!」
把这首作品以耽溺情緖、甜美旋律为演奏诉求的唱片颇多,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由舒伯特传记的缜密硏究及几位杰出的音乐家,如男中音费雪.迪斯考,钢琴家布伦德尔、阿劳,指挥伯恩斯坦等人的努力,才使得舒伯特作品的真面目被揭开,让爱乐者得以脱离「甜美与耽溺」的观念去欣赏舒伯特的音乐。
辛诺波里认为此曲的第一乐章表示死亡,是属于送葬音乐,甚至认为由中提琴、大提琴及低音大提琴主奏、导引的八小节乐节中出现的拨弦是送葬进行曲的步调。其实义大利大指挥韦恩盖尔特纳(Weingartner)早就指出「这首作品中听得出舒伯特已经为赴永远安息之旅做准备了」。
但是辛诺波里的演奏强弱的对比太极端,由最弱柔的pp突然跳至最强音,听感上非常唐突,一扫此曲特有的空茫气氛,听众所听到的只是军队送葬进行般过份强调的节拍,与一般习惯的「舒伯特形象」背道而驰。笔者事后询问了辛诺波里是否刻意当名「舒伯特形象」的破坏者或终结者,但见辛诺波里笑著默认。
依这种观点聆听,便能了解辛氏的舒伯特不是大家所想像的那种文弱甜美,而是有强烈坚固的基调,尤其是常在低音部出现的顽固低音(ostinato)般的音型。
巨大庞杂的理查.史特劳斯
史特劳斯非常崇拜华格纳的歌剧,心醉于李斯特的标题交响诗,偏偏音乐之都的维也纳传统上不喜欢标题化的作品。李斯特的标题交响诗在维也纳被认为是自我曝露症,华格纳的音乐被指为狂妄,因为当时以汉斯立克为教父的维也纳乐界、包括布拉姆斯及听众偏爱纯粹音乐及纯粹器乐的作品。因此史特劳斯的管弦乐作品多几乎集中于二十世纪前,而二十世纪后他便不再热中于过份肥肿的管弦乐作品。到了二次大后因经济疲惫,无法使用成本太高的大型乐团,加上新古典主义有恢复早期古典派的简朴乐器编制的趋势,大编制管弦乐作品被视为恐龙文化,因而史特劳斯作品被认为是过时、应被埋葬归土的音乐,只有当时尙属音乐边缘的纽约、阿姆斯特丹等地的指挥如贝尔格、马勒与史特劳斯私交甚笃。因此除纽约、阿姆斯特丹、德勒斯登偶而会演奏以外,维也纳很少演奏他的《阿尔卑斯交响曲》、《英雄生涯》或《查拉图斯特拉》等大作品,反倒是较能发挥管弦乐团技术、音响效果极佳、潇洒机智的《唐横》、《死与变貌》等作被视为他管弦乐作品的佳作,时常被演奏。史特劳斯才华横溢,识时势懂实务,因此他发现交响诗及他的交响乐不合时宜就改写可以成名致富的歌剧。
史特劳斯使用管弦乐描绘各种景物颇有心得,曾自夸牛排、冰淇淋都有办法以音响表达。聆听其《阿尔卑斯交响曲》有如搭电缆车游阿尔卑斯山。乐器编制庞大,特殊乐器包括管风琴,制风器(Wind Machine,外形如碾米的风鼓箱)、牛铃(Cow bell),是一场热闹的听觉享受。
二十八日所演奏的《唐璜》是笔者生平听过最好的演奏。台北的乐迷对这首作品应不陌生,去年利物浦爱乐、纽约爱乐及其他许多乐团都演奏过。此曲最难之处在于法国号,需有八位技术高超的法国号手同时吹出悠扬高昻的旋律,向来被法国号手视为最大荣誉。德勒斯登这次的演出,八支法国号吹奏齐整犹如一人,而且毫无缺失、走音,运息吐气亦听不出任何破绽,是连维也纳爱乐都做不到的奇迹。但美丽煽情的旋律太多过于浮滥,减低了诉求力及作品的凝集力。因此有人苛薄地批评史特劳斯的作品滥情,虚有华丽之表,内容空洞。动人的旋律像耳边风,听的当时很美,过了耳朶很快就被遗忘,不像莫札特、巴哈、舒伯特的旋律永听难忘。而辛诺波里就是排斥情緖化的滥情,及夸张的旋律线控制对管弦乐色彩的挥洒,不以煽动乐团的激情作却反而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姓名 |
辛诺波里 |
性别 |
男 |
住址 |
不定,在维也纳时间较多 |
||||||
籍贯 |
义大利威尼斯 |
职业 |
指挥 |
电话 |
保密 |
护照号码 |
不详 |
||||
会见日期 |
民国八十四年二月二十八日 |
||||||||||
习性观察 |
1.指挥老师与梅塔相同,为维也纳的名师史瓦罗斯基。 2.梅塔的病症倾向于喜好自我表现的后期浪漫派中史特劳斯作品。辛诺波里亦有同样倾向,但较理智,自我控制,诠释冷傲、相当主观,却效果良好。 3.梅塔身为犹太人,对马勒的作品有强烈的认同感,来过台北,众人对他印象良好。辛诺波里不是犹太人,没有法宝,必须以他所长的精神分析手法去解剖马勒混浊不清的意识。 4.马勒作品研究专家米歇尔(D. Mitchel)认为指挥马勒作品应该走出悲情丛林,辛诺波里须以透彻冷静的诠释才能显示马勒作品的真貌。笔者之见则认为辛诺波里以诊病般的分析来诠释,冷冷清清像患了贫血症般失去了强烈诉求。 5.梅塔录有全套舒伯特LP唱片(尚未CD化),对舒伯特的浪漫气息相当投入,但最近却很少指挥舒伯特作品。辛诺波里对舒伯特作品以悲剧性、心理上因素考察作品,不习惯他的习性,会觉得太唐突,与一般印象中舒伯特的形象相悖太大,对舒曼作品具有同样习性,以神经患者(neurotic)的观点处理,思考方式不像拉丁、地中海民族那样奔放、直觉,较倾向于北欧的缜密思维,长于分析,尤其是其从潜在意识观点的诠释手法引起争议。 |
竞争对手 |
很多,掌控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的义大利帮夏伊、米兰史卡拉剧院管弦乐团的慕堤、柏林爱乐及维也纳爱乐的阿巴多、巴黎管弦乐团的毕契诃夫等。与这些一九四○至一九五○年新生代指挥相比,辛诺波里没有自己十分能掌握的乐团,使他处于劣势。 |
||||||||
曲目范围 |
颇有自知之明,自己所不长的绝不会去碰。歌剧作品限于威尔第、普契尼、理查.史特劳斯及华格纳;管弦乐则限于马勒、舒曼、舒伯特,及理查.史特劳斯等人作品,对自己生涯事业有严密的规划。 |
综合观念 |
辛诺波里已具大将之风,舞台表现沉著成熟,但与西方过分商业化、注重唱片销售,或时间效益的乐团恐怕无法相处,对排练肯花时间的德国地域性乐团较能让他发挥理想,英国、美国乐团恐不适合。 |
||||||||
演奏特征 |
对作品的选择、研究、诠释做缜密的前置研究及客观分析,诊病式的周到,令人不得不佩服他是脑科专家,具有考古癖亦是能把握住作品的架构的原因之一。 |
辛诺波里最好的唱片 |
辛诺波里的歌剧唱片不会使人失望,因歌唱及剧场最能发挥他的分析长处,交响作品则属马勒、舒伯特、舒曼(辛诺波里有意与德勒斯登管弦乐团合作录制整套舒曼作品)、理查.史特劳斯、雷史碧基等人复杂的管弦乐作品。 |
||||||||
指挥术 |
中庸不偏颇,但投入时就会显出他本性的沸腾与对作品的共鸣,呈现出焕然一新的印象;越是复杂的乐曲、架构,越能发挥他的才智。 |
期待 |
他原先以前卫作曲家及指挥出名,对廿世纪作品的录音笔者寄予厚望。他目前计划录制《伊雷特克拉》及马勒《大地之歌》,但苦于寻找理想的歌者,读者可拭目以待。 |
||||||||
人际关系与政治手腕 |
优秀,有统率力,令人不解其与英国爱乐管弦乐团的冷淡关系何来。但一九九○年辛诺波里与德国歌剧界名制作人、曾经是提拔他的伯乐、现任柏林德国歌剧院的弗德希(Gotz Friedrich)发生冲突后,处境颇为微妙。但是他与德国DG唱片公司关系密切,所以能以三十六岁之龄神秘地接掌「爱乐」,并顺利地担任德勒斯登管弦乐团的首席指挥要职,显示其有政治人脉支持。乐评一致认为他兼具知性与悟性,加上他投入的热情一面是冷静智慧,另一面是大胆、热情兴奋,亦有缜密的生涯规划,前途仍被看好。 |
典藏性珍片 |
辛诺波里早期与「爱乐」录制了舒曼第二号交响曲(DG410863-2)、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与孟德尔颂《义大利交响曲》(DG410862-2)这两张唱片内文说明由辛诺波里亲自执笔,所写主题离不开他专业的精神分析。舒伯特的那一篇争议较少,但对舒曼的精神病的病理至少就有三种不同看法,引起一阵争议。这两张是典型的叫好不叫座、适合IQ高、知性玩家收藏,但原版目前已绝版,DG去年再版列为中价版,在台北祇要有耐心,勤于走动各唱片行,应该还可以买到。通常中价版说明书会缩水成阳春面,幸好这一张仍附有辛诺波里执笔的说明文。辛诺波里另有一张与德勒斯登管弦乐团合作,以最新音响录音的新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