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剧场工作者在创作上,对空间相当敏感,如近期的《消失的海岸线》即透过互动程式,带领观众于游走过程中,见到「官方」发展蓝图对照「新规划」下城市的变化。另一由艺术家伍韶劲创作的跨媒介作品《廿五分钟后》,则是把电车变成流动相机暗房,创作虽非关剧场但设计却很有剧场感。
城市的改变对香港艺术家来说是最贴身的议题,同时对空间的敏感也是很多海外朋友对不少香港艺术作品的共同感觉。近年香港剧场工作者对走出黑暗的固有舞台别有想像,他们在城市流动的空间内探寻表演的可能性,也透过与观众互动的探索思考城市的变迁。
实地「体验」的城市变化
「天台制作」是近年一个相当敢于创新形式的剧团,成立于二○一四年,联合艺术总监艾浩家和李婉晶都是跨领域表演者及剧场工作者,艾浩家则擅于形体剧场及创作大型户外环境剧场表演。二○一五年创作的环境剧场结合声音导览的创作《行为沦丧》在新蒲岗工厦附近开展其首次的尝试,观众要先在手机下载一个与演出过程互动的声音程式,随著其指示体验以街头为舞台的观赏过程。
这次《消失的海岸线》的规模比上次更具挑战性,作品内容以油麻地的城市变化为核心,透过观众可预先下载(或借用剧团提供器材亦可)的手机应用程式「五维港」,让他们进入「发展计划」的情境,在设定的地图和观众行走的特定范围内,观众可见到「官方」发展蓝图对照「新规划」下城市的变化,而剧团强调这次程式比上次的声音导览有更多互动元素。观众可以按照程式的标示选择在不同地方听讯息(包括故事、历史和资料),在街上看到任何电话号码也可以用程式拨号,有机会听到剧团事先预备的百多条讯息,而程式亦会提示观众参与在不同地方进行的现场演出,或到访设定的地点。
笔者借用了剧团的器材后与友人展开旅程,但每人手机所收到的讯息也不同(即旅程是个人的),事实上比较难以团队方式参与;但每位观众看地图的技能和对油麻地的熟悉度也不同,加上该地晚上「龙蛇混杂」,路上交通也是繁忙,剧团是否有考虑不同观众的状况是很大的问题。笔者的器材中途开始无法运作也令人有点气馁,即使和友人共用其手机,但要「追赶」(因程式会表示还有几分钟开始的)现场演出也产生了不少焦虑感,加上打了几个电话号码也是空号就很失落,最后累得连街上风景也无力欣赏,城市却是真正地消失了。
封闭电车中的时空风景
在Art Basel展出的艺术家伍韶劲跨媒介作品《廿五分钟后》,则是把电车变成流动相机暗房,创作虽非关剧场但设计却很有剧场感,因为观众在密封的车厢上层带上耳机,听到极有表演性的声音朗读刘以鬯小说《对倒》(编按)内和电车有关的情节,即时的车外(对倒)影像则投射在车厢四周,中间预留小孔让人「局部」看到街外情景,光线的透入也让人彷有时光倒流之感,在车厢摆动的节奏间想像六○年代的香港。笔者当日的旅程从湾仔至上环,虽然作品对小说的处理不算深入,「对倒」也只限于影像的处理未有进一步与文本互动,广东话的声音朗读也有瑕疵,但这廿五分钟却也有令人回味的之感。
编按:「对倒」一词来自集邮术语,指两枚相连但上下颠倒的邮票,这类邮票必须相连才有价值,一旦分开便平平无奇。刘以鬯小说《对倒》由对倒意境启发,以双线并行的架构及意识流文字,各自发展两位不相识的男女主角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