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慧
-
香港
从上海到香港与世界,潘迪华藏品闪亮展出
南丰纱厂见证香港制衣业的全盛期,近年活化成为文创和保育的地标,加上宠物友善的环境吸引很多年轻人周末前往聚集,也经常有不少策划独特的文化活动,最近开幕的「她能在黑夜,给我太阳献给潘迪华」展览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项目。 在展览文案中,本名潘宛卿的潘迪华被誉为「一位香港跨领域的文化拓荒者,涉足娱乐、音乐与艺术」,来自上海的她在东西文化的交织下成长,南来香港后,她更进一步迈向世界的平台。精通不同语言的潘迪华游历多国演唱,音乐事业在1950至1960年代开始蜚声国际,且是香港第一位与英国EMI签约的歌手;其后加入电视和电影界发展。1963年香港大会堂成立一周年,爵士巨星Louis Armstrong来港演唱,她就是当晚的表演嘉宾。 这次展览的物件和文献绝大部分来自潘迪华个人珍藏,很多珍贵藏品都保存得很好,光照片就超过万张,由策展团队精选不同时期的潘迪华──从儿时到少女,从日常到华丽,从生活到舞台──让观众进一步认识这位划时代跨领域的文化人物。她特别钟爱的旗袍和其他时尚服饰亦有不少照片或实物的展示,侧见60年时尚潮流的变化,亦见证香港华洋文化交汇的独特性。其中一个展区聚焦在香港第一出原创音乐剧《白娘娘》(1972),潘迪华是制作人和表演者。这改编自《白蛇传》的作品由卢景文执导,顾嘉𪸩作曲,是当时潘和顾在海外观赏众多音乐剧后,期望在香港打造原创音乐剧的重要里程碑。此次展出《白娘娘》创作的文献、手稿、戏服等等,由潘迪华完好收藏足见此剧对艺术家的重要意义。展场也展示了不少当时的艺评报导,此剧的前卫与实验性并不受当时的观众欢迎,让制作人损失不少,但却为香港音乐剧创作带来开拓性意义,歌曲〈爱你变成害你〉也广为流传。
-
香港
「大馆」新开活动不断 港版《遥感城市》略显尴尬
前中区警署的建筑在古迹活化计划的改造下,于今年五月开张,转化为展演创作空间,开幕后推出「剧场季」活动,之后还有「舞蹈季」等,让更多人重新认识这个曾经戒备森严的警务机关。而在大馆剧场季中,也推出德国里米尼纪录剧团的香港版《遥感城市》,然而在香港这个充满焦虑、空间狭窄、速度极快、人们相对冷漠的城市,《遥感》在很多环节都显得有点尴尬。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欧洲剧场研究与资料中心考察记(四)
「不收集」的资料中心 协助支援的专业平台
不同于其他剧场资料中心收集保存实体或数位资料的方式,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东北方的古老小城梅赫伦的专业支援中心Het Firmament的有趣和独特之处,却是其「不收集」的原则,充满著创意与能动性。Het Firmament为团队提供专业的意见、可行而合适的方案等,培养其以专业的心态整存其资料和档案,各自在「去中心化」、却又「人人有责」的情况下,为演艺文化遗产的保存作出共同的承担。
-
香港
前进进戏剧工作坊廿岁 业界齐聚「非怀旧」深度交流
香港的前进进戏剧工作坊今年欢庆成立廿周年,以四季为主题策划了相关活动,在春季主打的文件展中,前进进在牛棚剧场展出相关历史文件,以剧团发展的不同阶段勾勒时代;剧团并在四月初举行「围炉不取暖:业界廿年逸话」活动邀请在不同时间与「前进进」合作过的剧场工作者分享,从小的个人回溯作为窗口去打开有关「剧团」、「评论」、「观众」、「作品」等大环境的关键词讨论。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欧洲剧场研究与资料中心考察记(一)
整理活用资料 扎根历史奠基未来
捷克布拉格的艺术与剧场研究中心与文献库目前是欧洲最大的剧场图书馆和资料馆之一,藏品丰富;馆藏以几个范畴为核心:包含中心持续地整理当地专业剧团和剧院的制作资料和文献,在捷克出版的剧场相关文章、表演艺术相关照片,还有舞台设计的相关资料等。透过外展、研究等将生硬的资料活化运用,上述资料成为文化的积累,成为未来剧场发展的资本。
-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柏林戏剧盛会」评审来港交流 配合网上录像越洋观剧
应西九文化区与香港歌德学院之邀,两位今年度「柏林戏剧盛会」的遴选评审艾娃.比亨特与缇尔.布列格利访港与本地戏剧界人事交流,分享德国剧场现况。香港参与者先透过网上录像观赏入选今年柏林戏剧盛会的作品,再听两位评审分享德语剧场现况与美学,大开眼界也增长见识。
-
焦点专题 Focus
谁的城市?谁的政治?
在不同的城市因地创作的《遥感城市系列》,说出了多少在地的文化、社会氛围,与空间的政治性?本文作者亲身参与了同系列制作在柏林城中区与澳门的演出,与在香港的工作坊实作体验,更可见其中差异,并引发思考。
-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剧场在城市流动 时间与空间今昔交错
香港剧场工作者在创作上,对空间相当敏感,如近期的《消失的海岸线》即透过互动程式,带领观众于游走过程中,见到「官方」发展蓝图对照「新规划」下城市的变化。另一由艺术家伍韶劲创作的跨媒介作品《廿五分钟后》,则是把电车变成流动相机暗房,创作虽非关剧场但设计却很有剧场感。
-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工厦火灾引发政府取缔 租用的艺团面临空间危机
在租金惊人的香港,有不少艺术团体租用相对廉宜的工厂大厦建立办公室和排练场,甚至成为创作发表空间,但这些空间的「非法性」一直让艺术家进退失据,同时安全的问题亦有隐忧。近期发生于九龙湾淘大工业村的大火,引发政府对工厦违规用途的取缔,让艺团担忧连这样的空间也可能消失,艺术的发展将更为艰难。
-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场刊「国立」被删惹风波 民政局康文署回避回应
三月下旬,香港糊涂戏班演出《恶童日记第三部曲之第三谎言》时的场刊,出现内部人员的台湾学历「国立台北艺术大学」被删除「国立」两字,引发剧场界讨论。在雨伞革命与铜锣湾书店五子事件之后,香港的言论与创作自由是否遭限在在引发港民关注,也让此「去国立」备受港媒关注。而这次事件是香港康文署的自我审查内规或偶发事件,官员也回避回应,大打太极。
-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首办「国际剧场工作坊节」 西九邀请各地艺术家来港交流
八月起,西九文化区管理局特地举办了香港第一个「国际剧场工作坊节」,邀请多个海外单位,就各种美学议题与剧场形式,在香港举行公开讲座、对谈与工作坊。此活动引起香港剧场界的高度兴趣与期待,艺术发展主管刘祺丰即表示,工作坊节目的在于「制造更多讨论空间,启发更多新创作,开拓本土表演艺术的新领域」,为「日后双方合作埋下种子」。
-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香港专业戏剧人同盟」成立 团结业界力量盼改变现况
去年开始酝酿,今年三月终于成立的「香港专业戏剧人同盟」,由一群资深戏剧工作者成立,鉴于香港剧场界的发展出现瓶颈,他们期待透过组织运作,化被动为主动,以改变目前困境。三月中「同盟」举办第一次会员大会,设立章程与「专业」如何认定等议题,都在诸多问号中展开讨论。
-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自传剧场」走入街区 文化旅游民间实践
香港近十多年社区文化保育的活动在民间相当活跃,大家都以不同的方式留住历史。如剧场工作者李俊亮的「文化旅游自传剧场」《一九八几的一小时.生活圈》,透过走进社区说个人故事的方式,让参与者更能体验历史记忆的真实感与珍贵。
-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占中」运动更胜表演 艺文界发表支持声明
香港「占中」运动沸沸扬扬迄今未歇,场内不时有学者开讲,也有艺术家表演舞蹈和音乐、做人人都可以参与的雨伞折纸、画雨伞画等,整个占领区内的行为,构成了一场马拉松式的表演。而对于香港特区政府与警方的作为与反应,艺文人士也联合刊登声明,表示:「唯有在一个平等、自由而开放的社会,文化艺术才有可能长足发展。」
-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红楼梦—梦红楼》删减文革情节 「港芭」疑涉自我审查
在上个月下旬「香港舞蹈节」开幕演出的香港芭蕾舞团《红楼梦梦红楼》,因第二场演出的内容与首演不同,牵涉文革情节的片段经大幅度删减,引发「港芭」是否有内部施压的怀疑。虽然舞团否认,但原创编舞家王新鹏却表达反弹,似乎另有弦外之音。
-
城市艺波 Cities & Arts
艺术发展局艺术界代表选举 战况古怪激烈
因为近期「艺评奖」等风波,香港艺术发展局的艺术发展策略和蓝图也备受质疑,积极参与其中便成为影响政策方案的可能方式。于是今年的艺术发展局大会民选代表的选举,不少艺术家跃跃欲试,令原本掌有席次的保守建制派备感威胁,战况古怪激烈!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把「爱丁堡艺穗节」从想像中拉出
近年屡屡成为恐怖分子攻击目标的英国,不为恐怖主义所屈,盛夏的艺术节庆依然绽放缤纷。今年的爱丁堡艺穗节恰逢六十大寿,在英国甫完成戏剧硕士学业的香港剧评人陈国慧,趁此机会到艺术山城爱丁堡「朝拜」,看见丰富多彩的实验作品,发现英国表演艺术界也吹起「日韩风」,异国情调又逗趣娱乐的日韩演出票房一片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