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离派会馆(李秋玫 摄)
特别企画 Feature NSO 带著「台湾」去欧洲╱第五站:维也纳 探访维也纳

不只有莫札特 音乐之都古今交错

作为闻名世界的「音乐之都」,维也纳与许多重要的音乐家可说是关系深远,当然其中最为人所知的就是莫札特,到了维也纳,必然要寻访他的足迹。除了代表西洋古典乐的莫札特,这里也是现代音乐关键人物荀贝格的出生地,「荀贝格中心」正是乐迷们亲近现代音乐宝藏的地方。

作为闻名世界的「音乐之都」,维也纳与许多重要的音乐家可说是关系深远,当然其中最为人所知的就是莫札特,到了维也纳,必然要寻访他的足迹。除了代表西洋古典乐的莫札特,这里也是现代音乐关键人物荀贝格的出生地,「荀贝格中心」正是乐迷们亲近现代音乐宝藏的地方。

来到维也纳旧城区,不能不注意到的建筑物就是圣史蒂芬大教堂。直入云霄的尖塔、双鹰造型的琉璃瓦、精细的装饰与金碧辉煌的神坛,无不令人叹为观止。依循著过去的规定,旧城区所有的建筑物,都不能高过它,因此要不看到它也难。的确,圣史蒂芬大教堂不但位居此地的中心,也是居民的精神信仰的中心,对于音乐领域来说,它更是与海顿、莫札特等诸多音乐家生命相连的地方。

拜访莫札特的家

大教堂后面,一条狭窄的巷弄转进去,「莫札特之家」(Mozarthaus Vienna)就在一个圆拱门的后面。莫札特出生于萨尔兹堡,但他从幼年开始,便一生旅行漂泊。一七八四年,廿七岁的莫札特与太太带著出生才九天的儿子落脚于此处。虽说在许多地方都曾留下他的足迹,但这间屋子,是莫札特待过最长时间的地方。但即使最长,也不过两年半。这里是他所住过最风光、也最贵的房子,原因是他们需要空间来社交与接待客人。然而那也许值得,因为这段时间是他最快乐、创作量最丰沛的时刻,也由于创作了歌剧《费加洛婚礼》,因此这间屋子也被暱称为「费加洛小屋」。

小屋的展览以楼层划分,四楼设有巴洛克式的装饰,将莫札特的朋友、死对头及当时音乐家、地理环境、城市画像等等一并做介绍。三楼从他的《费加洛婚礼》,并且延伸到其他作品研究,让人沉浸在他的歌剧展览中。二楼才是他真正住过的地方,有四个大的房间,两个小房间与一个厨房。在这里可以还可以看到莫札特的手稿、书信、同时代的桌椅、撞球台等。即使当年的家具摆设已经不可考,但是踩在嘎吱作响的木板上,从窗户外看出去的街景,也许都跟莫札特看到的一样。尤其是馆内的语音导览做得相当丰富,走一趟莫札特之家,就能对作曲家有全面的了解。

音乐之都岂只有莫札特?

虽说现在已是廿一世纪,然而走在维也纳街头,处处仍能看到十九世纪「青年风格」(Judendstil,或称新艺术Art Nouveau)应用在生活上。当初艺术家们为了脱离学院派艺术,在一八九六年以克林姆为首创立了「分离派」,影响力遍及建筑、家具、珠宝设计甚至马勒、荀贝格等人的音乐上。因此,要理解当时的音乐,怎不走一趟「分离派会馆」(Secession)?会馆建于一八九七年,白色建筑物写著格言「时代有它自己的艺术,艺术有它的自由」,上方有一颗由一片片金黄色月桂叶组成的圆顶,非常显眼。里面最有名的就是《贝多芬饰带》Beethoven Frieze,整个墙壁四周以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快乐颂》为基底,相当值得细细研究观赏。

也许荀贝格没有莫札特、贝多芬那么为人所知,但他绝对是影响廿世纪音乐发展的关键人物,只可惜犹太人的身分,迫使他远走他乡。直到一九八八年,他的遗物才回到了他的出生地维也纳。因此,到访音乐之都岂可只有探古,「荀贝格中心」(Arnold Schönberg Center)还是乐迷们亲近现代音乐宝藏的地方。

一进门就有丰富的CD与书籍摆设,左边图书馆有大量有关荀贝格的手稿、信件、书籍等馆藏,往右边走去,透过玻璃可以看到作曲家的工作室,里面有钢琴、书桌、工具及放置乐谱的抽屉等等,一旁有他女儿录制的影片,透露他的生活的点点滴滴。再往里面进去有一个大空间,墙上依年份记录著他的事迹,桌上则有丰富的照片,对照著入馆时拿到的小册子,还有详细的解说。角落还有布列兹诠释他作品的小视听空间。走到最后,才发现原来作曲家除了创作乐谱之外,还设计纸牌、西洋棋等游戏,而中心更曾特地依据他立下的规则办了一次比赛呢!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达人带路

NSO行销组组长

郑巧琪:令人怀念的教堂钟声

坐在为了拍摄吕绍嘉总监而租来的车子上,欧巡期间都是我提问,试图一探总监对柏林与维也纳的回忆与情感,在影片拍摄接近尾声时,这下换总监访问我了。总监一派轻松地问:「离开十年再回来,感觉如何?」

不知怎么的,脑中剧场直接跳到中央墓园。我想到周末搭电车转巴士到跳蚤市场,看到曾代表著奥地利二战后经济复苏、人民有余追求生活品质的瓷器,在跳蚤市场从十元先令涨到卅欧元,但像萨尔兹堡彩色房子一样雅致的颜色,还是吸引我把口袋掏空,那些各式手工织品就更别说了,买回家这里铺一条那里铺一片,为独居的房子增添暖意与舒适感。

但最让我想念的是中央墓园和其中的Dr. Karl-Lueger-Gedächtniskirche教堂,整理得宜的墓园散步拜访音乐家坟墓,在心里跟他们说长长的话,相当舒服,特别是初夏。教堂内湛蓝色的小圆顶与透光玻璃,坐在其中,没有宗教条规的慑人,却有一种坐进一张舒适沙发椅的恬适感。

送乐团上车前往机场,飞往里昂后,我终于可以独享维也纳,其实没有做什么特别的事情。到圣史蒂芬大教堂里坐一下,在这个教堂里维也纳送走了海顿,欧巡连日来奔波的毛躁,被大教堂里的灰色石柱、深咖啡色座椅、漂亮的彩绘玻璃与透进来的阳光烫平,再等一下,直到听到钟声。很久以前有个住在台湾的欧洲人跟我说,他最怀念的是欧洲的教堂钟声,没想到我也会怀念。

信步走往Doblinger谱店,这个谱店曾是莫札特、贝多芬的出版商,他们也曾在谱店二楼的沙龙发表过新作。谱店不大,但令人安心,不管要找什么谱或书,只要开口一定能得到答案,有时还会得到最新出版动态或是旧闻秘辛,像得到彩蛋一样。再前往让日本人疯狂的,不是沙赫蛋糕,是Oberlaa甜点屋,维也纳人吃蛋糕去甜点屋,喝咖啡去咖啡厅,可是分得很清楚,这里的巧克力慕斯和草莓小蛋糕非常好吃,是神明等级的食物。

就是这些小事,让我希望维也纳永远都不要改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