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演出场馆以表演为主、复合空间是为了吸引来客停留更久,艺术文化园区多的是许多造访的游客,如何让他们能深入体验文化艺术,正在他们下苦工规划的重点。松山文创园区以培植原创力为主,自许为原创基地,邀请创作者进驻,让访客看到创作的过程。传艺中心宜兰园区则打造「动态博物馆」,让访客以五感体验各样的传统文化。
与剧院场馆的状况相比,艺术园区的整体期待、开拓企图是倒转过来的。如果说剧场本有了观众,希望吸引更多来客、不只为特定节目造访,能在此多留一会儿;那艺术园区就是先有了许多过路客、观光客,得想些办法让他们「深入」体会、体验、感受表演艺术、人文历史、创新设计,乃至传统工艺。
光是借由访问,就能看出两边场域气氛大不相同,周末下午的戏剧院正逢演出,然待观众进场后,会在餐饮、商品区逗留的民众,尚不算多(也正逢天气难得转晴几日,人们宁可在户外广场休憩);反观周间上午的松山文创园区(松烟),却能看见旅客进出不断、络绎不绝,他们虽多在商品区闲逛、坐长廊纳凉,却也不一定全都对甫开幕的文博会感兴趣。
把创作者拉进来 让游客接近
不过,对于松烟而言,这个状况并不是问题,他们也早就尝试突破,以各种方式另辟途径,披荆斩棘的开拓疆土、左思右想提出新点子。前文讲国家戏剧院、台中国家歌剧院时,已多所著墨团队企求硬体空间的整合;提到松山文创园区,则不得不说他们在软体计划上的实力。造访松烟的「小卖所」,这里像是建筑物的心脏,可能因为旧松烟房舍与园区出、入口动线,及对面台北文创大楼的各种相对位置影响,让它成了所有访客容易不经意就走了进来、逛完一圈的所在。松山文创园区执行总监周琍敏表示,其实从小卖所摆设的选品,到整体园区的空间运用和展览活动,在规划上,都以策展的概念出发:将作品经过系统化的整理,并介绍出来。
以松烟小卖所为例,商品紧扣四大主题:轻快明亮的青春、良善实在的生活伴侣、爱好冒险实验的心,以及一片美好的风景。其实台湾的文创商品,大致上不脱离这四大方向。文创商品呈现活泼热力、温和暖心、创新独特和清新文艺,或许已觉多不胜数、过于甜腻。然而,松山文创园区最基本的定位,并非要与专业表演艺术场地抢夺艺术家行程、与教育文化推广单位比活动人数多寡、和其他文创商品展区一较销量,周琍敏强调:「我们其实需要一个空间不断地培育、扶植文创,这里应该要成为一个『原创』的基地,有了创新的动能、养成了新的创作者,协助他们把能量与创意思考激发出来。」
其实创作者,在本质上都是相近的,或许有人需要空间、有人需要设备、有人需要技术支援、有人需要导师相伴、有人需要观众参与。松烟要做「原创」的大本营,他们试图用几种方式去提供创作者养分与支援。以表演艺术相关方面来说,近年颇受观众与各领域创作者期待的Lab创意实验室,基本上分为两个区块,一是「创意实验计划」、二是「Lab新主艺」。二○一六年由郭文泰策展的《Lab实验启动计划—窥》属于前者,此作以创作者开启大门,邀请观众旁观、窥探艺术成形的工作过程,作为长达一个月演出的状态。
原创能力 从小苗培育
这其实完全就是松烟营运意念的展现,「创作者在创作的时候,他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周琍敏说,松烟既然要作一个属于原创的基地,「我们一直希望能把原创这件事情讲清楚,让民众去理解原创的价值。」所以在《窥》的演出(也就是创作)期间,民众走入空间里、艺术家就在那儿工作。松烟的「创作者工厂」及「品牌扶植计划」则是贴心的规划空间、更新设备、育成品牌,到最后这些商品可能就直接出现在「小卖所」里,这算是个双赢的构想,来访的顾客可以理解这是唯有在松烟才能出现的商品、在多方的努力下才诞生创作,从而深入体会文创作品的价值;而创作者也能在这里心无旁骛的「作」,有资源、有战友、有辅导后台、有配套措施,而能竭尽心力地「创」。
松山文创园区目前所在范围主要是东向制烟工厂一、二楼与一到五号仓库,上述的Lab实验室、创作者工厂与小卖所集中在制烟工厂。在仓库,每年此时有结集各大专院校、混搭不同系所毕业展览的「学园祭」;年底也有各种展览、品牌、表演共聚一堂的「原创基地节」。参与学园祭的不同领域学生,有机会互相切磋、交流,也有可能接获邀请与艺术家们一同参加年末的盛会。对于喜欢造访松烟的民众而言,这又是另一种旁观、体验原创发展过程的好机会,学生在此跨出了第一步,可能你就这么见证了他走入对面创作者工厂,或「基地节」的成长,也或许有人会参与「Lab新主艺」的征选,成为下一个跨界实验、迸发想像的表演艺术者也不一定。这里就是个令原创萌芽、让小树成荫的地方。
请用全身 体验动态的传统博物馆
对比松山「文创」园区,隶属于国立传统艺术中心的宜兰传艺园区,目前由善美的文化艺术基金会著手营运,并特别强调传艺「文化」园区此一名称。执行长李昱駪表示,这里是一个「动态的博物馆」,属于常民生活的动态博物馆,这是一开始创立传艺文化园区的初衷。
园区的场域规划和空间的使用想像,是以此为目标进行著:「一般的民众,或是国际的游客造访这里,可以透过我们的表演,或是伴随时岁节庆的活动,譬如文昌祠的祭典,在园区各处都能有所体验。」李昱駪说。体验的方式包罗万象,但不离其宗的主题是台湾传统庶民文化,尤其是民俗技艺和生活工艺。园区提出了「五感体验」的各式活动与课程,如果你只是吃吃、喝喝、逛逛老街就想打道回府,你还得先数一数,这次有体验到五种了吗?博物馆在此,而你却只走贩卖部吗?只要多走走,在这里四处都会碰见各个深怀绝技、卧虎藏龙的艺师。
简单来说,艺术可从生活走进庙堂、成为精致化的演出,或是国宝级的艺品。传艺文化园区希望做的是,把这门艺术所行经、演进的过程和各种阶段展现出来,「我们要做的不是最后的结果,而必须薪传、传承,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手段就是将其呈现在访客的五感之中。让大家能够慢慢体会到:原来它起初是这样子的!」李昱駪说。而有趣的是,一种工艺在传艺文化园区里,可能会有两种阶段并陈:变成国宝级艺品的成果会被放在展示馆中;而它在生活中被使用与创作的样态与过程,则会在艺师手中实作出来,甚至由艺师亲自教导你做。「这在一般的博物馆,或是剧场里都不会发生,你会发现这里新旧并陈,同一种工艺会有在不同发展时间点上的状态。」
传统承续 需要自发性的接近
而这正是传统艺术、民俗文化之所以要用此方式展现的重点,因为「传承」得要有适合的场所、得要找到有兴趣的人、得要老师在场、学生有心。每个来访的游客都是他们诉诸的对象,善美的文化艺术基金会试图透过园区内各种区域的各式活动来刺激大家多多动手、动脚,全身心投入。清明节大家一起做草仔粿、今年驻园演出以〈昌艺.撼阵〉为题、将置身园区文昌祠的文昌帝君当主角,结合踩街游行和艺阵表演,每天上午、下午各一场,只要跟著走一次就能瞬间集满五感体验。
会做这样的演出,李昱駪说,也因有感于民俗艺阵就好似台湾迎妈祖的文化,「其实全部都靠自发性参与」他说,「传统艺术要推广,也需要更多自发性。再加上艺阵这样的表演艺术,其实是没办法进剧场的,因为空间实在有限,反而在我们这里才能上演,同时也让国际观光客知道,我们有这样的文化。」园区里的工艺师、民艺师每天从开园待到服务时间结束,各种课程也都欢迎报名参与学习,每天还有这样从街头巷尾出发,最后齐聚一堂的艺阵表演,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大家能够多看到一点、多听到一些关于传统艺术的丰富知识、内涵与历史。
他们试著在不同时岁节庆,变换驻园演出,或许你每次来访都会看到不一样、没见过、不认识的台湾艺术;用更活泼的方式,活化广达廿四公顷的园区土地,例如,今年初在游客较少抵达的河对岸布置「传艺灯笼节」地景装置。既然身为游客,出来玩就试著动起来吧,不只是手脚、不光靠嘴巴吃遍南北,也能用崇敬的心,认识台湾传统艺术的精华,感佩坚持创作的民间艺术家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