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堵一趟八十分钟的车(林奕华 提供)
艺活志 Behind Curtain

堵一趟八十分钟的车

我只看见女主角酗酒、失控、自残,任何人都能理解的一个不能接受自己被遗弃的女人的行为(模式),但任何一个这样的「女人」都是米蒂亚吗?米蒂亚不是一个「受害者」,而在这部现代版的《米蒂亚》里,观众被放在的位置,还是「同情」,因为「懂」。

我只看见女主角酗酒、失控、自残,任何人都能理解的一个不能接受自己被遗弃的女人的行为(模式),但任何一个这样的「女人」都是米蒂亚吗?米蒂亚不是一个「受害者」,而在这部现代版的《米蒂亚》里,观众被放在的位置,还是「同情」,因为「懂」。

赛门.史东(Simon Stone )的《米蒂亚》Medea只有八十分钟,但我觉得很长。

他的现代版本,是情绪不稳定的妻子的丈夫与老板女儿有染,结果丈夫要带同一双儿子去中国工作,女主角杀了儿子后自杀。据说灵感来自美国一宗真人真事(Dora Green,下毒杀了丈夫和三个儿子其中两个)。

我记得在二○○○年初香港也曾发生生活在贫穷线下的一个家庭悲剧,丈夫是赌徒,妻子拖著两个幼子跳楼,媒体还把丈夫带去卡拉OK拍摄(消费)他「饮酒作乐」,整件事情的残酷和悲哀,我现在都记得(幼子们的功课死前都还在桌上)。

去掉神话性,只剩通俗「处境」

但米蒂亚的报复,是建立在一连串她为爱情而对亲人和种族的背叛上。骨肉对这个女神来说,不是一般人的定义,牺牲对她来说,也不是牺牲,而是手段。米蒂亚的悲剧于我,故此不是伦常惨变(作为事件),却是在于有一种以爱之名而追求的权力,可以高于人性漠视人性(作为生存宗旨)。而神和人的差距,神对人的教训,正在这里。

所以,如果米蒂亚放在现代社会(或香港的那则悲剧中),「她」应该是剥削跳楼事件的一家人来谋利的媒体女老板,因为她家的丈夫偷腥(之类)。

把米蒂亚写成是情绪不稳的元配,由第三者上门宣示主权引发她的杀机,好处是谁都看得「懂」,然而这样的「懂」可以是改编新闻的独立创作,何须动用到米蒂亚?

于是,我只看见女主角酗酒、失控、自残,任何人都能理解的一个不能接受自己被遗弃的女人的行为(模式),但任何一个这样的「女人」都是米蒂亚吗?米蒂亚不是一个「受害者」,而在这部现代版的《米蒂亚》里,观众被放在的位置,还是「同情」,因为「懂」。

这种诠释,对我来说不是诠释,是简化,是把神话的神话性去掉,剩下通俗的「处境」,但里面的人一样欠缺人性,因为真要刻划「人」(角色)的复杂性时,这「处境」又可以被放在原著故事的角度被轻轻带过。

即时影像无定向,到底谁在「看」?

只是,那么「举重若轻」也还是出了好些处理上的问题,撇除例牌的舞台机关(每出例必下雪、下雨)如「黑雪」和在身上「淋茄汁」(近期真的看太多太多),还有一个最重要的LIVEFEED(编按:此处指舞台即时影像)问题:多与少,什么时候需要和不需要,有效果和没效果,与整体比重有没有弄巧反拙。

甫开场的用法非常好,都是男主角的背影,女主角的脸入镜,舞台上两人站得远远的对话与屏幕上的特写形成有趣的空间对比,观众一下子就能进入这个关系的状况。但,这镜头是丈夫看妻子的视点,接下来,另一个镜头又取代了它,那就是儿子们「功课作业」用上的摄影机。这个摄影机提供了「家庭(电影)」的视点,只是,它的功能主要是拍下男主角和女主角的「床上戏」,因此后来男主角的有孕女友可以在儿子的电脑上「发现」自己被背叛,并因此逼男主角带两个儿子离开女主角。第三个视点其实才占戏最重,就是「天知道(是谁的视点)」,它存在于台侧,top view,出现的法则也不明显。而观众的眼睛,瞳孔,则需要按照这些不同的LIVEFEED映像,来调整所看见的角色╱演员在舞台上忽大忽小,如无定向风。

(一时近视,一时远视)

而八十分钟也让我觉得漫长,这种无定向风乃原因之一,因为作为观众,我的很多精神不是投入戏中,而是被引导至各种的不信任去:这样做是为了要有那个效果为什么出来的却是这个?接二连三,看戏已经不是看戏,却在想,「这样堵的车,几时才到目的地?」。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