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C「复刻.经典—莫札特Vs德弗札克」音乐会演后谢幕。(Taiwan Connection 提供)
演出评论 Review

想不到才见面,别离又在明天

过去的十一年来,在演出的可能性上持续的探索与实验,TC的成就有目共睹。久别重逢,不论TC的表现是一如往昔,还是更有精进,几乎没有人会质疑这个乐团的演奏水平。对于乐迷而言,能够持续听到TC,从他们的音乐中认识更多的可能性,跟随著TC体验各种未知的领域,无疑是最大的幸福与乐趣。然而此番重出江湖,过去之所以沉潜三年的主因,似乎没有真正的解答……

过去的十一年来,在演出的可能性上持续的探索与实验,TC的成就有目共睹。久别重逢,不论TC的表现是一如往昔,还是更有精进,几乎没有人会质疑这个乐团的演奏水平。对于乐迷而言,能够持续听到TC,从他们的音乐中认识更多的可能性,跟随著TC体验各种未知的领域,无疑是最大的幸福与乐趣。然而此番重出江湖,过去之所以沉潜三年的主因,似乎没有真正的解答……

Taiwan Connection「复刻.经典—莫札特Vs德弗札克」

9/3 台北 国家音乐厅

尽管节目介绍不厌其烦地告知,假使本场音乐会,不是由莫札特《第四号小提琴协奏曲》鸣锣开道,坐在台下聆听的乐迷,依然很难相信Taiwan Connection(TC),已经休息三年了。

从黏滞转为开阔  尽展乐团水准

阔别三年的重逢,证明即使身经百战如胡乃元,依然近乡情更怯。过往胡乃元的领军,既有「枪在手,跟我走!」的霸气外漏,更多的是自在逍遥的名士风范。然而当晚的协奏曲,内有谨言慎行的生硬织体,黏滞的音色更让风格进退失据,作曲家与演奏家惯有的灵气与创意,都怎一「怯」字了得。甚至在独奏的装饰奏时,始终无法摆脱拘束感的胡乃元,都少见以往的慧黠与洒脱。虽说三年的暂别,对于需要舞台与观众的表演艺术工作者,是个无法忽略的软肋。但TC的各方好手,三年中仍然持续有其他的演出活动——诚如胡乃元所言,「这三年我们并未真正停歇」。也许,当天的集体氛围,演奏者的心跳就像那达达的马蹄声。

但在开场的短板之后,胡乃元与TC好像将各种复杂的情绪,透过协奏曲作为一个旋转门,悉数洗了个乾净。莫札特《第四十号交响曲》的乐音一出,中提琴就宛若冲开之前那些黏腻的桎梏,第一主题何其有机与侵略性地破空而出。每个主题与转调间的掌控,TC都宛若利用指尖的换档拨片白驹过隙。四个乐章的比重与平衡恰到好处,难得的是在激进的灵魂与俐落的身段下,音色总是维持在高档的水平上。Molto Allegro带出的悲剧性格不是为赋新词或是病酒悲秋,反倒是接近启蒙运动的终极辩证。行板乐章没有激情后的宁静,反倒是残留舌根的苦涩与不解。然后你几乎听得出在小步舞曲中,每一次莫札特的跺脚,从不豫、不平、不解,最后在甚快板的终乐章中,以犬儒包裹激进地倾巢而出。阔别三年,这才是TC该有的水准。于是我们想起,一千多个日子对于艺术家的沉淀与内观,微沧海之一粟耳。

经历了肾上腺素的剧烈起伏,下半场德弗札克的《弦乐小夜曲》,胡乃元与TC终于回到了文质彬彬。作曲家的波西米亚怀乡基调,在TC高贵的音色下,晕染得有如泛黄写真中的追忆青春。在莫札特的g小调,这个团像是吃了大力丸;但在德弗札克的G大调中,仙丹妙药好像仅仅半场休息的十五分钟,尽化为一甲子的深厚内力。全曲中随手可及的优美主题,TC营造出一种薄如蝉翼的表面张力,声部的对话也不是浓油赤酱,水波不兴的外表下,却自然流泻出内在情感的微微翻搅。尽管TC与德弗札克的故乡不同,但在田园山水的同理心上,演奏者、作曲家与台下的听众,此时同乘扁舟,共赴音乐彼岸。

只能珍惜每次演出  期待下次重逢

过去的十一年来,在演出的可能性上持续的探索与实验,TC的成就有目共睹。久别重逢,不论TC的表现是一如往昔,还是更有精进,几乎没有人会质疑这个乐团的演奏水平。对于乐迷而言,能够持续听到TC,从他们的音乐中认识更多的可能性,跟随著TC体验各种未知的领域,无疑是最大的幸福与乐趣。然而此番重出江湖,过去之所以沉潜三年的主因,似乎没有真正的解答……

TC,究竟应该connection还是connect?前者的主词是谁?后者的受词为何?这个内在矛盾不会,也不应该是听众欣赏TC的本质问题。但对于TC而言,却又是命悬一线的重要课题。如果不能解决这个内在矛盾,对于爱乐人而言,只能珍惜每一次TC的演出,等待下一次未知的久别重逢。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专栏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