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听的叙情短诗》演出后,狄恩(中)上台与乐团及演出者一起谢幕。(国家交响乐团 提供)
演出评论 Review

由中提琴到作曲:两场狄恩音乐会

《动听的叙情短诗》选取的文字显示,作品的本质不在于将莎翁原作的戏剧冲突精简呈现,而是藉著断简式只字片语的对照,展现欧菲莉亚(Ophelia)与哈姆雷特不同的世界。若说狄恩的室内乐音乐会是他身为中提琴演奏家的心得展现,他在《动听的叙情短诗》里处理人声的独特方式,并将人声溶入色彩丰富的乐团语法中,更是令人印象深刻。

《动听的叙情短诗》选取的文字显示,作品的本质不在于将莎翁原作的戏剧冲突精简呈现,而是藉著断简式只字片语的对照,展现欧菲莉亚(Ophelia)与哈姆雷特不同的世界。若说狄恩的室内乐音乐会是他身为中提琴演奏家的心得展现,他在《动听的叙情短诗》里处理人声的独特方式,并将人声溶入色彩丰富的乐团语法中,更是令人印象深刻。

NSO「狄恩的『乐』世界」

1/8  台北 国家演奏厅

NSO「英雄再起」

1/13 台北 国家音乐厅

NSO邀请一位著名的当代前卫作曲家为「驻团作曲家」,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大加称许的事。特别是就这个乐季排出的曲目而言,大部分局限于一般乐团的标准曲目,其中的廿世纪部分,很可惜的是,一如过往几年,主要集中于所谓「温和现代」作曲家的作品,例如萧斯塔可维奇、布列顿、浦罗柯菲夫等等,却缺少了一九五○、六○年代的重要作曲家,例如布列兹、史托克豪森、齐默曼(Bernd Alois Zimmermann)、诺诺(Luigi Nono)、贝里欧(Luciano Berio)、卜梭提(Sylvano Bussotti)、李给替(György Ligeti)、卢托斯瓦夫斯基(Witold Lutosławski)、潘德瑞茨基(Krszysztof Penderecki)、卡葛(Mauricio Kagel)等人的经典之作。由此观之,本年度驻团作曲家狄恩(Brett Dean)的室内乐作品以及乐团声乐作品《动听的叙情短诗:哈姆雷特的衍射,为女高音、男高音与管弦乐团》From Melodious Lay: A Hamlet Diffraction for Soprano, Tenor and Orchestra(2016),可称丰富了本乐季的曲目。

为中提琴开发绝妙声响天地

在当今诸多作曲家中,一九六一年出生于澳洲的狄恩是个例外,他是位出色的中提琴演奏家,就像十七、十八世纪的音乐传统般,他的作曲家之路奠基于他的演奏生涯上。一九八四年,狄恩来到西柏林,进柏林艺术学院就读,第二年,一九八五年,他就考上柏林爱乐,成为中提琴正式团员。在这段于乐团工作的日子里,一九八八年,狄恩开始作曲;在柏林爱乐任职十五年后,二○○○年,他决定成为自由独立作曲家,离开了乐团。演奏家狄恩是他自己作品的最佳代言人,他以独奏者或室内乐团团员身分,演出多场室内乐音乐会,他为自己二○○五年的中提琴协奏曲灌制的录音获得许多好评,即为一大明证。

一月八日下午的对谈室内乐音乐会,不仅传达了作曲家世界的一些有趣观点,也让人看到了由乐团中提琴团员的角色观看音乐的特殊观察。在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乐团语法里,这一样乐器只有陪衬的无足轻重功能,直到白辽士为它开辟天地,不仅将中提琴提升为独奏乐器(《哈洛德在义大利》),还让它成为交响乐团重要的一员。今日的乐团中提琴必须具有的炫技能力,不仅在狄恩的独奏曲《挚友素描》Skizzen für Siegbert(2011)里可以看到,他写给十二把中提琴的《遗嘱》Testament(2002)高度挑战全体演奏者的个别功力,NSO的中提琴们不负期望,合心齐力,完美达成任务。作品独特之处在于,作曲家让每位演奏者使用两把弓,一把是一般弓毛上了松香的弓,可以做出多样的声响,另一把没有上松香,只能发出有限的一些音。狄恩善用数字十二,将成员灵活地分成不同群组组合,随时变换,加上两把弓的交换使用,开发出绝妙的中提琴声响天地。无松香弓拉出较虚且带杂音的声音,有如一般弓声音的影子,加上被音堆遮盖的贝多芬引用,不时提醒著作品的精神诉求:向贝多芬致敬。

其后的弦乐五重奏《墓志铭》Epitaph(2010),纪念他逝去的五位朋友,作曲家对前卫派弦乐语法所有技巧可能性的熟稔度,在作品里展现无遗。不仅是演出的精采,还有音乐语言的质感,让这场音乐会的所有听者收获满满。

一场音乐会  扮演双重身分

一月十三日的乐团音乐会以狄恩《动听的叙情短诗:哈姆雷特的衍射,为女高音、男高音与管弦乐团》开场,可让人预想他将于二○一七葛兰德波恩艺术节(Glyndebourne Festival)首演的歌剧,会是何模样。

以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这样的世界文学谱写歌剧,总是要以高度的尊敬面对题材,方可避免重蹈前人覆辙(例如汤玛斯Ambroise Thomas一八六○年的作品)。狄恩与他合作的剧作家决定,只由莎士比亚生前出版的戏剧文字来源取材,亦即是第一四开本、第二四开本及第一对开本。如此取得剧本的方式,让这部作品加入「文学歌剧」(Literaturoper)(注)的行列。《动听的叙情短诗》选取的文字显示,作品的本质不在于将莎翁原作的戏剧冲突精简呈现,而是藉著断简式只字片语的对照,展现欧菲莉亚(Ophelia)与哈姆雷特不同的世界。若说狄恩的室内乐音乐会是他身为中提琴演奏家的心得展现,他在《动听的叙情短诗》里处理人声的独特方式,并将人声溶入色彩丰富的乐团语法中,更是令人印象深刻。

上半场的第二首作品为巴尔托克的第一号钢琴协奏曲,请来近年在国际乐坛甚被看好的中国青年钢琴家王羽佳担纲。不同于一般对协奏曲的期待,巴尔托克在此使用钢琴的方式,实接近打击乐器,对演奏者有著甚高的挑战,王羽佳展现了她在这方面的优秀演奏能力。因著作品的特殊要求,在乐团前方的,除了钢琴外,还有NSO的定音鼓和两位打击乐手。在指挥吕绍嘉的棒下,他们和独奏者密切呼应,搭配乐团全体的将士用命,圆满诠释这一首不容易演出的作品。

音乐会下半场端出萧斯塔可维奇第五号交响曲,是国内近年来相当常见的曲目。在听了巴尔托克的第一号钢琴协奏曲之后,这一部晚了十年完成的交响曲在各方面都显得保守,对NSO而言,演来明显轻松许多。吕绍嘉和乐团合作多年的默契,让全曲的进行有如行云流水,进退有致。萧斯塔可维奇第五号交响曲的乐声甫落,全场如雷掌声为乐团的精采表现喝采。当观众随著指挥的身影,在乐团里发现狄恩竟是中提琴的一员时,渐疏的掌声再度响起,为当晚的音乐会划下心满意足的句点。

注:「文学歌剧」(Literaturoper)系指「直接」使用文学作品文字,加以裁剪编排,完成歌剧剧本,来谱写歌剧,与传统的由文学取材情节,但重新写作剧本的方式完全不同。十九世纪末、廿世纪初开始,许多歌剧均以此种方式完成剧本。请参见罗基敏、梅乐亘(编),《「多美啊!今晚的公主!」 — 理查.史特劳斯的《莎乐美》》,台北(高谈)2006。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