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布拉格的艺术与剧场研究中心与文献库目前是欧洲最大的剧场图书馆和资料馆之一,藏品丰富;馆藏以几个范畴为核心:包含中心持续地整理当地专业剧团和剧院的制作资料和文献,在捷克出版的剧场相关文章、表演艺术相关照片,还有舞台设计的相关资料等。透过外展、研究等将生硬的资料活化运用,上述资料成为文化的积累,成为未来剧场发展的资本。
我在二○○七年参与香港戏剧年鉴的编辑工作,翌年我便知道到出版后的资料整理和库存方式,在有限的空间和人力资源下,似乎是难以避免地只能用「山寨」来形容:没有章法、简单的线下存档系统勉强应付内部研究,有时配合研究者需要我也会尽力提供协助,不过总不是「理想」中的方式。然而什么才是「理想」?
二○一四年,我透过累积编辑年鉴和使用数据资料作为研究素材的经验,策划了「库藏文化:艺术资料整存和统计的策略、实践与发展交流座谈会及工作坊」,是香港首个以此为主题的研讨活动。文宣提出这是「专业艺术行政人员的必修课」,并强调整存文化档案与资料作为「创意都市必备的文化策略」,邀请本地其他艺术范畴和邻近华文城市的演艺资料整存策划者分享经验,同时也邀请了澳洲雪梨歌剧院和台湾云门舞集从表演团队的实践角度参与,唤起艺团和行政人员的关注。
香港这个城市 如何保存表演的历史?
香港讲求速度,表演艺术文化在专业化发展的火车头——以演艺学院的成立为分水岭——的拉动下,小型专业团队在艺术发展局资助的扶植下于一九九○年代中陆续成立,当中一直以剧团的数量最多,资源的竞争也最激烈。然而演艺学院成立的初衷在于训练「从业员」和生产作品,相对来说研究和资料整存未必是当时最需要的发展的方向,即使艺术发展局需要获资助团队每半年提交报告(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资料),但资料只作内部参考,而「报告」倾向量化的概念与既定格式,也与团队整存在创作和制作过程中所产生的资料与材料的质化进路(如创作笔记、剧本、设计图、模型、道具、戏服、制作预算、宣传文案和图像、评论等)截然不同。
「土地问题」严重、空间不足是资料整存的借口也是「原由」,就连政府在欠缺本地档案法的制订而在「借来的空间」的殖民意识内「整存历史」,大量档案的消失可以是很政治性的考虑;但无疑存档意识的薄弱,相当影响著城市对历史的疏离感;往后如何透过研究和进一步梳理以至能从中建构历史脉络、回溯事件的不同面向、呈现话语的不同面貌,让当下能够踏在这些足迹下继续发展未来,这些资料所提供的丰富的人文资源就难以轻易「断舍离」。我还记得曾任「云门」文献室主任的陈品秀说林怀民要她往美国不同舞团考察存档的实践和学习技术;还有荣念曾在《舞台如建筑:荣念曾手稿》一书和相关展览内所呈现的卅年创作风景──个别艺术家的文化视野的确影响著历史将如何书写。
当「山寨」式整理成为办公室负担,不同管道的倡议也须策略和参照,同时资源的来源也是核心问题——香港电影资料馆讨论了十多年才成事、主要整理视觉艺术档案的「亚洲艺术文献库」在独立资金推动下,其运作模式与目前仍相当依赖政府资源的表演艺术来说大不相同──因此我在二○一七年夏天用了五星期时间,前往欧洲捷克、斯洛伐克、荷兰、德国和比利时考察其剧场资料研究和文献中心、资料馆和博物馆的运作与发展,从其经验看香港建立这类型中心的可能性,旅程的首站是捷克。
艺术与剧场研究中心 保存资料也活化资料
我在布拉格(Prague)的市中心、游人如鲫的巷子里,几乎错过了艺术与剧场研究中心(Art and Theatre Institute,ATI)的入口,经过剧场和餐厅后别有洞天的是这个于一九五九年成立的,获国家文化部资助,结合资料、资讯、教育、咨询和交流多重角色的中心。十年前,剧场研究中心与文献库(Theatre Institute Archives;www.idu.cz)这部分锐意地要更进取发展,目前ATI虽以「艺术」先行,但活跃的却是剧场。研究中心主管Ondřej Svoboda说剧场也是艺术的重要构成,两者之间的跨界也不必设限;的确,其丰富的馆藏之一是与剧场有关的照片,包括剧照、造型照、艺术家肖像、布景等,从视觉艺术而言也很有研究价值。
此研究中心与文献库目前是欧洲最大的剧场图书馆和资料馆之一,藏品丰富;其线上资料库(vis.idu.cz)以「虚拟研究」(Virtual Study)为名,馆藏以几个范畴为核心:一是来自中心持续地整理当地专业剧团和剧院的制作资料和文献,以一九四五年解放为起点,包括该演出的邀请函、单张、场刊、剪报和评论;目前已整理和输入线上资料库的项目超过四万五千笔。中心每天有专职员工自报刊剪录文章,我问国际合作部主管Martina Pecková Černá网上文章是否在收集之列?她说目前仍主要以纸本出版文章为主,这仍是当地剧场文章活跃的发表场域,网上文章的多与杂,令收集时格外需要编辑介入,个人社交媒体的文章则不会选录。追不上时代?然捷克剧场文化的根深柢固依然维系著「老派」但优雅的姿势,转身的气度游刃有余,资料馆自有其底线。
因香港戏剧年鉴收集演出资料范畴包括业余制作,所以我对于收集「专业」制作资料的定义很感兴趣,这对Martina而言界线相对分明:国家剧院、政府资助、官方场地都是关键词,商业、另类场地的制作则要个别研究,业余则不属收集范围。我这次考察的资料中心,大都以此为整存的界线。当然界线的设定按当地剧场发展的现实流动,香港剧场的开拓以业余者先行,这让资料的收集会有不同考虑。我也问及Martina向剧团和剧院收集资料的情况,她说有专人负责跟进每年制作名单,资料要追问难免,但要收集并不困难。不约而同,我发现东欧另一前共产国家斯洛伐克,位于首都布拉提斯拉瓦(Bratislava)的剧场研究中心,行政人员对存档也很有意识,这与两地曾历铁幕时期有关,因当时演出资料需要递送政府审核,剧院和剧团不能忽视资料的整理,即使现在不用送审,但意识还是残留著,现在倒成了「好事」。
电子化与数位化 档案数量惊人
馆藏另一整存的范畴,是在捷克出版的(包括报章、杂志、文选、网上杂志和网站内)讨论有关当地与外地剧场的文章,也会选择性收集发表于外地刊物内有关捷克剧场的文章。这些文章的资料库自一九九五年开始从旧式的卡片档案柜过渡至电子系统,目前整理了的记录超过廿七万笔;文章原档则可以在中心查阅。事实上这个载录了一八五一至一九八九年文章条目的卡片档案系统仍然公开让人使用,电子化过程需时也赖与不同单位结合资源和技术,如这系统就是与捷克科学学院文学研究中心合作。此外前述的剧场照片,也是另一整存的核心,其中部分馆藏的数位化,是透过挪威「整存和展示捷克与世界剧场的文化遗产」计划完成,当中数位化的也包括不少负片;部分版权开放的照片读者甚至可直接透过中心的线上资料库阅览,目前整理好的记录接近卅三万八千笔。
照片数位化除了有利搜寻、分享和存档外也有不少惊喜。如照片档案室就因放大了一张经典造型照的电子档,研究员才赫然解开了谜团:舞者飞扬的裙摆原来并非来自摄影师和镜头的鬼斧神工,原来裙摆四角分别有幼细的丝线拉扯著,照片的「精采之处」就此改写了!分享趣事外,Martina也透露这部分的馆藏是分别来自剧团、剧院或摄影师的捐赠。她特别带我参观了安放在档案室显眼处,一个接近两米高、宽一米半的卡片档案柜,这与在图书馆看到的无异,但却原置于当地一位剧场摄影师家中,是他为自己作品所建立的整存系统;按照拍摄年份整理,每张照片原档载有内容和资料,井然有序。照片档案室的研究员笑说虽然照片库资料已经数位化,但她说这个独立卡片系统实在太完善,因此原封不动保存,也保留了创作者珍视资料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