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斯特丹剧团三度访台,带来由莎翁三部历史剧组合而成的《战争之王》,剧中的三位主角——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与理查三世,分别由阿姆斯特丹剧团的三位台柱演员——主演《源泉》的瑞姆席.纳瑟、伊尔郭.史密斯与主演《奥塞罗》的汉斯.凯斯汀饰演;与导演凡.霍夫合作多年的他们,是如何与前者工作?对于扮演这些英国「王者」,他们又是如何理解角色与进入其世界?趁此机会,本刊特地专访这三位男主角,邀他们一谈其认识的凡.霍夫与三位国王。
Q:二○○九至二○一三年,您被任命为荷兰的「祖国诗人」(Dichter des Vaderlands)(注1)。是什么原因让您在结束这个「文学任务」之后,继续演员这项职业?加入阿姆斯特丹国际剧场(Internationaal Theater Amsterdam)(注2)这个大家庭,您有何种的感受?
A:我决定重返演员这一行有许多原因。首先,桂冠诗人这项任务非常令人心力交瘁。在四年之内,我无时无刻不在写诗,同时也发展了好几个关于诗作的计划。我深深感觉自己被掏空,仿佛我已经把心里所有的文字全都书写完了,也像是我在这段时间之内已经完结了一段诗意的旅程,抵达了终点站。我不想重复做相同的事,而且手不辍笔写了四年的诗之后,也蕴藏著一种风险。在二○一三年前,当我完成了安特卫普「城市诗人」这项荣誉工作之后,也有类似的感受。在完成这项阶段性任务之后,我还是持续在写诗,也不停地呈现一些改编诗歌的表演作品。这样的时间长达一年之久。我觉得自己选择再度登台,并不是想逃离文坛,而是经历了一段时间,我想要歇笔一会儿,做点其他事情。
其实还有另一项因素:我想从事完全不一样的行业。我需要呼吸新鲜空气。而且我开始有一点怀念从前在舞台上表演的时光。我将近有十四年都在写作,没有正式上台。二○○○年,当我第一本文学著作出版之后,我就停止了剧场演员的工作。所以,当凡.霍夫(Ivo van Hove)邀请我加入他的剧团,我马上就答应了。此外,您选择用「大家庭」这个字来形容剧团,这再贴切不过了:从排练的第一天开始,我好像立即融入了这个家庭,成为它的一分子。我受到团员们热烈的欢迎。我其实认识凡.霍夫和剧团里的某些演员已经好几年了:从戏剧学校毕业之后,我加入了一个剧团,工作了五年。当时这个剧团的总监就是凡.霍夫,我也曾经跟某些阿姆斯特丹剧团的演员合作过。所以,某种层面上来说,我算是回到了原本属于自己的家庭。
Q:您不仅是演员,也参与剧本创作,尤其是独白剧《另一个声音》The Other Voice,偶尔也尝试导演创作。身为一名剧作家与导演,您如何看待凡.霍夫的工作方式?也请您跟我们分享一下,您以演员身分参与他创作有什么样的感受?
A:我很喜欢凡.霍夫的导演手法。即使我们可能不会完全认同在某些作品中他所要传达的讯息,但这些演出都深深让人著迷。他从来都不会冒然行事,每一出戏、每一个舞台场景背后都蕴含一种深刻的思索。凡.霍夫和他的伴侣——从事舞台与灯光设计的杨.维斯维尔德——在制作开始之前就已经研读过文本,并持续长达数年以上。此外,我觉得他们这对搭档非常聪明,也极为敏感。他们是一对完美的组合,因为他们不仅能用理性的手法去分析文本内容,也透过感性层面直接挖掘它的力量。
而且,矛盾的是,尽管凡.霍夫把导演概念汇整成一套思索缜密、独树一格且建构完整的计划,他还可以给予演员极大的发挥空间,让他们能够把自己的才能和大量的想法融入舞台表演之中。凡.霍夫不但容许演员们这么做,还鼓励他们。他希望演员们可以自行创作,提出一些让他觉得惊喜的新发现,一同协助他去建构戏剧场景,使他们能挥洒自如,自然地融入整个演出当中。要促成这样的成果,完全是因为在排练之前,舞台陈设、导演理念和戏剧框架全都经过精心规划。因此,在最后阶段,稳固的演出结构才能带来极大的自由。
Q:《亨利五世》承接《理查二世》、《亨利四世》第一部与第二部,作为莎士比亚(第二部)历史剧四部曲的结尾。对您来说,为什么创作团队会选择这部剧本作为《战争之王》的开场?你们如何处理、改编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您认为《战争之王》是不是一出隐喻当代政治时局的剧码?
A:事实上,《战争之王》整部戏都在描绘一国之君如何运用自己的权力,尤其是在战争威胁之下他们究竟该承担起什么样的权责?这就是为什么《战争之王》要以亨利五世作为开场。他不仅是一位国王,也是一个军人。他处理政事的态度几乎就像是一位传统且守旧的英国绅士。亨利五世一生都在追求公平正义。他是那种会为了名正言顺的理由,奋不顾身投入沙场的君王典范。他天性善良仁慈。而且,在胜仗之后,他从来不会凌辱过去的敌人。他是个军人,但最终他成为了一个追求和平的君主。接替他王位的亨利六世也想成为一位宅心仁厚的德君,但他心余力绌。他天性太过软弱,不自觉地带领人民陷入了内战之中。最后是每个现代人都熟悉的理查三世。他利用人性的弱点篡位夺权,是一个愤世嫉俗的领导者,毫无任何理想或政治理念。他有著严重的心理疾病,一点都不在乎他的子民、或是其他任何人,公共利益对他来说根本无关紧要。他只在意如何扩张并掌握自己的权力。到了戏的结尾,历经了三种不同国王的统治之后,里奇蒙(Richmond)继承王位。表面上,他似乎与亨利五世如出一辙。但这也意味著历史将重蹈覆辙,持续上演相同的戏码……
Q:您二○一七年来台演出《源泉》,让台湾观众感到十分惊艳。对您来说,扮演虚构角色与诠释历史人物有何不同?亨利五世代表了什么样的领袖精神?您认为他真的像是莎士比亚呈现的国家英雄吗?
A:亨利五世这个历史人物已亡故多年。对现代人来说,他其实已经变成了一种虚构的角色。没有人为他书写传记,他也没有留下任何私人回忆录。所以,对我而言,无论把他当成历史人物或是虚构角色,这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我必须说,在英国演这出戏是完全不一样的经验。荷兰的观众并不熟悉亨利五世的生平,这出莎剧也很少被搬演。相反地,亨利五世在英国是一位传奇人物,他被很多人视为第一位真正确立英国威望的君主。他被当作是「祖国之父」(Pater patriae),贻范古今的楷模。许多英国人都能背诵莎士比亚描绘亨利五世的著名独白,或至少可以随口提上几句。因此,在伦敦演出时,观众不会完全把亨利五世当作是一种虚构的角色。总之,在不同的时间点和国家演出这部作品时,观众的反应都会有所差异。台湾的观众在欣赏《战争之王》时,应该也会与阿姆斯特丹或巴黎的观众有著完全不一样的感受。至于那究竟是什么?我们只能在戏演完之后再讨论。所以我非常期望能够在演出后听见大家的回响!
访问、翻译|王世伟
人物小档案
◎ 1974年生,毕业于安特卫普的贺曼.特尔林克艺术学校,主修表演,在学时便以独角戏De doorspeler 获得阿姆斯特丹国际剧场学校艺术节最佳演员。
◎ 2000年以诗人身分出道,出版诗集27 gedichten & Geen lied,旋获荷兰C. Buddingh’诗歌奖及以比利时帕纳尔诗歌奖(Hugus C. Pernath)提名。2004年,以个人第二本诗集Onhandig blosemend 获得帕纳尔奖殊荣。2005年,获选为比利时安特卫普城市诗人。
◎ 2013年,他卸下13年的文学作家及诗人身分,重返舞台,并与阿姆斯特丹剧团合作,演出作品包括《长夜漫漫路迢迢》、《战争之王》、《源泉》、《玛丽一世》、《贤伉俪》、《另一个声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