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斯特丹劇團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創作能量尚待恢復 走出疫情挑戰再起(上)
因疫情而停辦的愛丁堡藝術節/藝穗節,在去年牛刀小試之後,今年正式回歸往年盛況,雖說跟2016、2018年筆者參訪時的巔峰盛況相較起來,還略有差距,但整座城市仍舊生氣蓬勃,彷彿疫情從未存在過。BBC報導指出,今年票房普遍不景氣,某些場館的票房收入比2019年平均少了四分之一(疫情前,主要八大場館在2019年賣出了將近200萬張票券,今年不到150萬張),並將這個現象怪罪於令觀光客與藝術家無法負擔的高房租,更別提通膨之後,物價普遍皆漲的經濟困境。 今年整體作品跟往年比較起來(根據我看的51齣戲),有感大部分的創作者仍處於一個創作能量的恢復轉接期:作品內容、主題與風格與過往比較,整體顯得相對安全,較專注於個人內在情感,或與家庭、社會連結的探索居多;許多當地觀眾都表示今年沒有看到任何「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作品。
-
戲劇
歷史劇的時空格局與史觀新意
在這看似線形時間開展的過程中,同時可見一種規律的循環狀態,而這樣的循環時間,即是自然時間的樣貌,反映在日夜、四季,也反映在歷史的循環。因此,《戰爭之王》中的歷史,呈現出了一種看似前進、實則反覆的時間雙重性。如此時間無止盡的反覆狀態,形成常態,涵括古今。面對這一大片難以捉摸的空無,王的形成及人的存在,顯得格外渺小而微不足道。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戰爭之王》 王者,與他們的世界
莎士比亞的一系列歷史劇, 讓英國國王和皇室爭鬥在劇場反覆上演, 使後人得以透過這些活生生的角色, 看見政局的詭譎多變、人性的意欲多端。 在阿姆斯特丹劇團改編自莎劇的《戰爭之王》裡, 觀眾猶如選民,得以親睹這些領導人的所作所為、 後台長廊裡的政治角力、面對困境時的內心糾葛, 和他們的獨特魅力。 舞台也好似國王性格的延伸, 以各種物件、布景,顯現著不同君主的心之想望, 及他們所身處的世界。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國王,與他們的辦公室
改編自莎劇的《戰爭之王》,在四個半小時中,依序呈現了亨利五世、亨利六世、愛德華四世、理查三世及亨利七世等英國國王的故事,為此導演凡.霍夫與舞台空間設計楊.維斯維爾德特別建構了超大型舞台,以「台中台」的格局,呈現角色與劇情的虛與實。維斯維爾德從邱吉爾於二戰時期指揮軍情、躲避空襲的「戰情室」發想,為包括愛德華四世在內的四位君主開闢了一個大房間,那是屬於他們的辦公空間,設計師也透過舞台上擺放的物件、大小道具,形塑且連結角色的內心狀態。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如何成為「王」? 表演者的「登基」之路
阿姆斯特丹劇團三度訪台,帶來由莎翁三部歷史劇組合而成的《戰爭之王》,劇中的三位主角亨利五世、亨利六世與理查三世,分別由阿姆斯特丹劇團的三位台柱演員主演《源泉》的瑞姆席.納瑟、伊爾郭.史密斯與主演《奧塞羅》的漢斯.凱斯汀飾演;與導演凡.霍夫合作多年的他們,是如何與前者工作?對於扮演這些英國「王者」,他們又是如何理解角色與進入其世界?趁此機會,本刊特地專訪這三位男主角,邀他們一談其認識的凡.霍夫與三位國王。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如何成為「王」? 表演者的「登基」之路
阿姆斯特丹劇團三度訪台,帶來由莎翁三部歷史劇組合而成的《戰爭之王》,劇中的三位主角亨利五世、亨利六世與理查三世,分別由阿姆斯特丹劇團的三位台柱演員主演《源泉》的瑞姆席.納瑟、伊爾郭.史密斯與主演《奧塞羅》的漢斯.凱斯汀飾演;與導演凡.霍夫合作多年的他們,是如何與前者工作?對於扮演這些英國「王者」,他們又是如何理解角色與進入其世界?趁此機會,本刊特地專訪這三位男主角,邀他們一談其認識的凡.霍夫與三位國王。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如何成為「王」? 表演者的「登基」之路
阿姆斯特丹劇團三度訪台,帶來由莎翁三部歷史劇組合而成的《戰爭之王》,劇中的三位主角亨利五世、亨利六世與理查三世,分別由阿姆斯特丹劇團的三位台柱演員主演《源泉》的瑞姆席.納瑟、伊爾郭.史密斯與主演《奧塞羅》的漢斯.凱斯汀飾演;與導演凡.霍夫合作多年的他們,是如何與前者工作?對於扮演這些英國「王者」,他們又是如何理解角色與進入其世界?趁此機會,本刊特地專訪這三位男主角,邀他們一談其認識的凡.霍夫與三位國王。
-
演出評論 Review
社會、建築、自我的景觀敘事
就整體結構來看,多向平行,角色處境從平凡到巔峰到沒落,建築狀態從分散到集中到崩毀,場面所在從辦公場所到貴族住所到全然瓦解,視覺上的起伏幻變,呼應了角色,呼應了劇情,也呼應了題旨。全篇劇場書寫長達四小時,在這時間重量的刻劃之下,可見場上演員們極大的體力和耐力,用盡全力真切地活在這體現功利世界的舞台上、活在這充滿愛情、事業等各方權力爭鬥的小方室中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戰爭之王》 探究領袖風範
歐陸當紅導演伊沃.凡.赫夫與荷蘭阿姆斯特丹劇團,近期推出的新製《戰爭之王》,挑戰莎翁三部史詩劇《亨利五世》、《亨利六世》、《理查三世》,重現中世紀末期英國王朝的政權更迭。藉由莎翁筆下三個完全不同的君主形象,凡.赫夫在劇中中探詢執政者的領袖風範:身負重任的王位繼承人,如何獨排眾議成為一名英明的統治者?面對政治危機,國家領袖要怎麼做出明確的抉擇?權力的鬥爭是否造就了恐怖的獨裁者?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卡拉曼達拉許朱舞劇團《印度蝴蝶夫人幻想舞蹈劇》、 阿姆斯特丹劇團《奧塞羅》
分明秋收冬藏的季節,眼前卻是一整個收拾不起來的亂局,這時從一本評畫論藝的書裡遇到徐志摩一段直觀的話語,也只是剛好:「沒有認清靈魂,感覺受到剝奪,加上利用靈巧的手段,把生命的動力轉移、壓抑或昇華到『安全』和實際的境地去,我們中國人成為這樣的一種生物,足夠稱為『人』,但卻不懂得宗教、愛,甚至任何精神的歷險。」警醒著,亂不是壞事。不想只夠稱為「人」,因而要進劇場,看點不安全不實際,又別過於靈巧的。 譬如《印度蝴蝶夫人幻想舞劇》,據說膾炙人口的「蝴蝶夫人」,將在印度Masala幻想風格的旋律裡,打開時光隧道。又如由歐陸知名劇場導演伊沃.凡.霍夫執導的復仇經典《奧塞羅》,莎士比亞詩意又切中人性的語言魅力,讓「獨白/對白說了算」的劇場傳統,始終砥礪著寫劇本的人。
-
特別企畫 Feature
《奧塞羅》重裝上陣 穿透影像與劇場的激情
很難用簡單的方式,來定義阿姆斯特丹劇團藝術總監伊沃.凡.霍夫的劇場美學,他擁有大部分歐陸導演所具備的特質,若要說他有什麼特出之處,那就是他把一切推向極致。 以經典文本的當代詮釋而言,他的興趣廣泛,從莎士比亞、莫里哀、易卜生、田納西.威廉斯、到當代的蘇珊.桑塔格、東尼.庫許納。特別是莎士比亞,他透過莎劇與當代觀眾對話,一如媒體對他的評論:「猶如莎士比亞仍活在當代,今早才剛完成這部劇本的創作一般。」 他著迷於電影的舞台改編,但他所選取的素材不是影像,而是電影腳本,以劇場結合影像的手法,重探電影裡深刻幽微的人性議題。他喜愛在作品中運用即時錄像,有時甚至直接將攝影機、拍攝軌道與燈具放到舞台上,讓劇場成為拍片現場,卻依然無損劇場的臨場感。 他與舞台設計楊.維斯維爾德卅餘年來合作無間,維斯維爾德的設計總呈現一覽無遺的開放性,即使有封閉空間,也都透明可視。甚至,觀眾就坐在舞台上,與演員近距離面對面,成為演出的一部分。這樣的空間特質,讓凡.霍夫得以赤裸呈現人性的黑暗面。 凡.霍夫與阿姆斯特丹劇團的《奧塞羅》即將在台灣上演,我們從文本取材、電影改編、影像運用等面向,切入剖析凡.霍夫的導演作品,並獨家專訪凡.霍夫與維斯維爾德,一探他們如何創造出影像與劇場加乘的極致戲劇張力。
-
特別企畫 Feature
挑戰極端的戲劇激情
來自比利時、現任荷蘭阿姆斯特丹劇團藝術總監的伊沃.凡.霍夫,是當前歐陸最火紅的導演之一,其作品《奧塞羅》將於十一月中首度造訪台灣。大學讀法律的他,卻是全才型的藝術家,是劇場與歌劇導演,也導過電影,還做過裝置展。凡.霍夫的美學風格多元,很難讓人簡單說清楚,因為他是個永遠不斷在超越自己,不想被歸類的藝術家,唯一一致的,就是他追求極端的戲劇激情。
-
特別企畫 Feature 荷蘭第一大劇團
阿姆斯特丹劇團 讓前衛成為主流
在首任藝術總監赫哈強.安德斯手中,荷蘭阿姆斯特丹劇團致力於以實驗性的創新手法搬演經典劇作,讓前衛劇場從邊緣走向主流舞台;接手的伊沃.凡.霍夫更將該團打造成為一個國際性的知名劇團,並吸引了歐陸許多重要導演與之合作。凡.霍夫希望阿姆斯特丹能成為藝術地球村的核心,在此藝術家持續研發、激盪關於藝術和劇場的創意與想法。
-
特別企畫 Feature
莎士比亞的當代之聲
凡.霍夫的取材從莎士比亞、莫里哀、易卜生到蘇珊.桑塔格、東尼.庫許納,也將電影劇本搬上舞台。要談他的導演作品,可以從他如何以當代觀點詮釋莎士比亞切入。凡.霍夫和他的舞台夥伴所創造的,便是努力在舞台上創造真實感觀眾與台上表演者的連結也因此而產生,於是莎劇不再遙遠,一如英國《衛報》對《羅馬悲劇三部曲》的評論:「凡.霍夫的手法令人萌生一種錯覺,猶如莎士比亞仍活在當代,今早才剛完成這部劇本的創作一般。」
-
特別企畫 Feature
經典電影舞台再現 追探永恆議題
凡.霍夫的劇場作品特色之一就是電影劇本的改編,他將一九六、七○年代導演柏格曼、卡薩維玆、帕索里尼、維斯康堤和安東尼奧尼等人的經典電影搬上舞台,用劇場語彙與空間調度重新詮釋,讓這些電影與當代社會連結映照。
-
特別企畫 Feature
揭露赤裸人性 挑逗偷窺、同謀的罪惡
凡.霍夫要挖掘的是在理性文明的社會行為表象下,所隱藏的脆弱、自私、嫉妒等人性黑暗面,熱中於多媒體呈現的他,常用多台攝影機與數面屏幕做現場實況錄像,並馬上投影到舞台上,使影像與表演同步。他說:「錄像在於讓觀眾能夠更清楚故事與人物,同時,也是去強調人物內在的絕望與淺薄。」藉此,凡.霍夫讓觀眾窺探角色內心,也挑起觀眾偷窺、甚至是同謀的罪惡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阿姆斯特丹劇團藝術總監
伊沃.凡.霍夫 挑戰最極端、最美也最親密的演出
創作興趣廣泛、不被框架束縛的凡.霍夫,也樂於走出歐陸,帶著劇團與作品「到世界看看」。他表示,他特意選擇造訪東方,因為「東方有著非常不同的文化與戲劇場景,而這很令人興奮。」而且,「看向未來及我們所處的世界,切斷與亞洲的聯繫將會是一個犯罪行為。」他的《奧塞羅》即將到訪,我們在看戲前先訪問導演本人,請他一談他的創作與劇場思考。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舞台設計師
楊.維斯維爾德 讓演員與觀眾一起創造新的真實
凡.霍夫的左右手、舞台設計師楊.維斯維爾德,可說是讓凡.霍夫得以縱橫劇壇的重要創作夥伴,兩人一起激盪,打造出讓觀眾瞠目的舞台風景。維斯維爾德表示,他總是忠於材料的真實本質,他創作的舞台空間從來不會給人有任何的錯覺,因為它不營造幻象。他說:「我想讓演員與觀眾一起創造新的真實讓演員跟觀眾分享這個真實,同時也把觀眾變成這個真實中的一部分。」
-
特別企畫 Feature
《奧塞羅》 排他主義的現代寫照
○三年首演的《奧塞羅》,導演凡.霍夫委託摩洛哥裔荷蘭作家哈斐德.布窩札翻譯這個經典劇本,期待突顯他關注的荷蘭社會中的摩洛哥族群議題。劇中的奧塞羅是一個外來者,無法全面了解西方文化,因此,他最好的朋友伊阿苟的話語,對他來說比眼前真實所見要來得有說服力,也因此造成了他殺妻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