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场馆的落成一再延宕,但台北表演艺术中心的艺术活力,已经借由各种计划的推展扩散开来,北艺中心从「枢纽」概念出发,自许成为「亚洲共制中心」,期望连结国家与地方各场馆、艺术与社会关系,在创作培育与制作链结上共制共享,发展更灵活的思路和运动策略。从「亚洲当代表演网路集会」(简称「亚当计划」)、「创意节目前期展演计划」到「扩散计划」,不只在制作、创作端提供支援,也在观众端打破限制,开发可能性。
「共制」对台湾剧场观众并不陌生,历来各艺术节与表演艺术团体皆曾以国际交流为前提进行节目共制,同时也不难从观众端听见共制是否只是某种噱头的评论。那么,此时再来谈「共制」及因共制而可能扩展的经验「共享」意义为何?此现象可能延续之范围幅度,及其对表演艺术创作与制作生态改变是否可能?现阶段因场馆林立,表演艺术经费紧缩,集资制作有其必要,但此有机松动模式,只是时势所趋,或实著眼于表演艺术生态未来脉动?所以我们针对台北表演艺术中心(下文简称北艺中心)旗下的「亚当计划」、台北艺术节及各种艺术家创意与观众培养工程的现阶段规划与未来想像,试图靠近资源有限共制下的经验「共享」、视野「共想」可能投向何处?
「枢纽」概念取代硬体存在
原订二○一五年、后延至二○二○年完工的北艺中心虽面对不小舆论压力,却也因场馆未开这道题,思考并著手推动北艺中心作为台北市地方场馆,在表演艺术生态中与艺术家、创作和制作间的重新定位。总监王孟超有感过去补助机制、场馆资源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被动,互动多停留在节目买卖与承租场地。场馆有没有可能为艺术家与民众做更多?这是场馆需要思考的社会责任。所以,重新定位的源起,北艺中心回到艺术家与创作本质来思考,思量创作与制作链结上所需的时间与空间,包括创意发生前的调研实验,以及作品完成后需重演修正。将资源投入两端,深化创作,也延展作品生命。
于是,北艺中心从「枢纽」(Hub)概念出发,自许成为「亚洲共制中心」,认为场馆不该只是硬体存在,更期望连结国家与地方各场馆、艺术与社会关系,在创作培育与制作链结上共制共享,发展更灵活的思路和运动策略。
实验空间开拓:亚当计划、创意补助
将经费资源投入创意前端并非空前,但如何有效运用资源,则不仅仅是一笔钱即完成的事。更多时候,涉及到资源给予者如何策动、运用机构力量让经费以外的关系经营等无形资源得以一同投入创作前端,发挥有机与永续可能。
二○一七年北艺中心开创的「亚洲当代表演网路集会」(简称「亚当计划」)即是由机构发挥整合力量的最佳例子。建造以艺术家为核心的平台,发展三块交流场域,邀请来自亚太地区艺术家(注)、各国艺术节策展人、制作人,开启各种对话的可能。交流场域之一是艺术家交流平台,如「艺术家实验室」,以及「新作探索」提供场域展演也开放大众参与,让创作与对话得以交织。另一块是专为艺术家与策展人设置的「即时连线」让双方有机会一对一交流。第三块则是,如「圆桌会议」与「交流论坛」开放大众参与,一起讨论当代表演艺术现况与未来。
在补助创作方面,北艺中心的「创意节目前期展演计划」,则补助艺术家廿至卅万经费,以一年时间进行创意发想、考察与实验,不限成品展演,补助重点在创作过程的细腻研究,于年底进行约莫十分钟左右的概念或阶段性呈现。并由北艺中心邀请各场馆、策展人、制作人与评论人齐聚交流。飞人集社剧团以偶戏结合美国光影艺术家独创的「电影式光影」手法,打造新作《黑色微光》连获平台两年补助,并成为台中国家歌剧院二○一九台湾国际艺术节节目之一。
王孟超期许透过此专案,搭建艺术家和场馆网络,为表演艺术建立良性生态圈。更期望未来的合作状态是「各场馆带著自己发展与制作的作品在平台上相互交流。」从亚当计划或创意补助可以看见共制的意义于此逐渐展开,不只在于共制成品演出,而在于集资、集各领域、跨文化经验于创作过程与成品深度与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