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仿佛将无形的舞台空间塑造成了一个有机的生命体。(© Christian Rizzo 国家两厅院 提供)
舞蹈

家,是一股生生不息的能量

克里斯汀.赫佐的崭新创作实验

与台湾渊源深厚的法国编舞家克里斯汀.赫佐,将带来他最新的舞作《家》。在这个作品中,他企图探索个人及群体的关系如何交织成一种充满亲密氛围的空间,舞者则从动态的能量流转去寻找彼此牵制所产生的凝聚力,闪烁的萤光灯拱架、白色地板的一座土丘、细微的灯光转变、层次分明的电子音乐等,则把舞台空间塑造成一个有机的生命体,营造出绵延不绝的视觉流动与感官变化。

与台湾渊源深厚的法国编舞家克里斯汀.赫佐,将带来他最新的舞作《家》。在这个作品中,他企图探索个人及群体的关系如何交织成一种充满亲密氛围的空间,舞者则从动态的能量流转去寻找彼此牵制所产生的凝聚力,闪烁的萤光灯拱架、白色地板的一座土丘、细微的灯光转变、层次分明的电子音乐等,则把舞台空间塑造成一个有机的生命体,营造出绵延不绝的视觉流动与感官变化。

2019TIFA克里斯汀.赫佐《家》

3/29~30  19:30 台北 国家戏剧院

INFO  02-33939888

理想主义者尝试跨越疆界,四海为家,而保守人士却以「守护家园」为由,筑起边境围墙。「向外扩展」与「往内凝聚」的矛盾冲突引起当代社会的严重分歧,也影响了每个人对于「家」的定义。面对这种现象,法国鬼才编舞家赫佐(Christian Rizzo)企图从身体与空间出发,探索「家」究竟是个人意志的归属,还是庇护群体的共容之所?

甫获「台法文化奖」的赫佐把台湾当成他第二个故乡。二○○七年结束台北艺术村驻地创作之后,他一心只想赶快再返回宝岛,甚至流下了感伤的眼泪。十几年来,赫佐与台湾表演艺术界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数次与本地艺术家共同创作,也不断透过巡回和策展,把最前卫的表演艺术作品带到台湾。对他而言,有时候要走出熟悉的领域,才能更了解自己。台湾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确立了他融汇相异元素的创作手法,也带给他全新的灵感。三月初,《家》于法国首演之后,随即来台演出。台湾民众可以比全球观众更早一步欣赏到赫佐的美学实验。

家是个人与群体的交织  从触觉启动的身体

作品的标题往往透露出赫佐的创作初衷,也成为他发展编舞的重要依据。他并没有把「家」视为演出主题,而是一种激发想像的框架,就像是孩子用粉笔画出房屋架构,再将故事与情感投射其中。对赫佐而言,每个人对于家的想法都有所不同,它是一种同时融合具体形象与抽象涵义的场域,如他所言:「无论有形或无形,家都是独一无二的内在空间。在那儿,小我与大我相互协调,构成一个充满复调的故事。它们齐心协力,开展诗意的可能。」(注1)透过本次创作,赫佐并不想阐述「家」的意义,也非要描绘族群相濡以沫的情感。他企图探索个人及群体的关系如何交织成一种充满亲密氛围的空间,如同《伊恩症候群》Le Syndrome Ian中,集体失落灵魂舞动下所凝聚的迷幻力量。

赫佐认为「触觉」是把这种抽象概念转化为编舞动作的关键:「抓住对方的力量、被他人搂住的感受、拥抱、紧握、坠落地面……我想要以这些触感作为基础,发展创作。」(注2)不同于拆解、重构大众舞蹈的三部曲(注3),《家》呼应了赫佐二○○八至二○一二年的创作主轴:透过舞台元素和身体运动的相互影响,勾勒出个体与空间的细微变化。然而,他这次不再著重于静态的身体姿态,反而从动态的能量流转去寻找彼此牵制所产生的凝聚力,他说:「唯有他者存在的时候,个体之间才能衍生出繁复的游戏,或交融为一体。我想要把这层关系延伸至触觉之上,让这种触感体现在日后的创作中。它是一种『在一起』的力量。同时被推动与行动。这就是我探索运动的基础——有人驱动了你,所以你必须产生动作,让运动永远处在一种双向传送与接收的关系。使大家集中在同一个循环活动中,一种从不间断、生生不息的流动,没有人能指出哪里是起点,就像是潮起潮落的海洋,或持续吹拂的季风。」(注4)

集体流动能量中  突显个人特色

《家》中,赫佐不再用外在姿态去架构拥有自己独特美学的舞蹈语汇,反而强调舞者的内在动力,更开放地去接纳各种不同的身体样貌。为此,他特地招募了一群新舞者,让他们与熟悉的创作伙伴相互切磋,激荡出精采的火花。《家》的十四位舞者分别在极具个人特色的单人舞,以及连成一气的群舞之中,交换彼此的能量,融汇成一个相互渴望又彼此抽离的群体。编舞家将看似独立的舞蹈片段剪辑在一起,像是组合拼图一般,让观者慢慢发现舞作清晰的轮廓。此外,他也采取了交响乐的手法编排创作,在流转不歇的舞章中突显每个人的特色。对他来说,这种同时著重个体性与群众性的表现手法,让我们观察到人与人之间相互牵动的关系与力量,进而让观众重新思考自己在宏大生命中的位置,而这就是《家》要带给他们最深刻的感触。

如同他一贯的创作风格,赫佐企图借由多元的剧场元素,营造出绵延不绝的视觉流动与感官变化。《家》仿佛将无形的舞台空间塑造成了一个有机的生命体:闪烁不停的萤光灯拱架、在白色地板上堆积一座土丘,再将尘土铺满整个空间、细微的灯光转变、层次分明的电子音乐等。透过舞蹈、空间、灯光和音乐的变化,赫佐试图让观众走出内在的理性囹圄,迎向外在的感官世界,他说:「我试著营造的并非封闭的感知,而是一种向外扩延的开放感受……除了触觉之外,我企图透过源源不绝的感官效果,让它们超越抽象的层次。感知与故事不应该凌驾于生命的流动,这才是我所追求的。」(注5)

的确,本作除了运用瞬息万变的舞台效果,在观者心中留下了稍纵即逝的感触,也透过循环不息的动力,打开了他们感受当下的心灵之窗。《家》不只勾引出孤单灵魂被触动的渴望,也让每个人享受亲密相聚的刹那。

注:

  1. Christian Rizzo, « Note d'intention d’Une maison », juin 2017.
  2. Entretien de Christian Rizzo avec Smaranda Olcèse, « Autour de sa prochaine création : Une maison », janvier 2018.
  3. 三部曲分别为以地中海民俗舞蹈出发的《依据真实》D’après une histoire vraie(2013)、改编双人舞的《趋近黑暗》ad Noctum(2015)、重探迪斯可舞蹈与后庞克音乐的《伊恩症候群》(2016)。
  4. 同注3。
  5. 同注3。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空间是有机的生态体系

赫佐企图用流动的能量打破疆域的分野,营造出富有多重意涵的开放空间。这个概念不仅是《家》的创作主旨,也是他营经国家舞蹈中心(ICI-CCN)的核心理念。对他而言,无论是地理位置、创作形式、思想型态,这些传统界定事物的准则都无法驾驭空间的多元性。身为跨领域创作者,他把空间视为一种有机的生态体系,不停地在收缩与扩张,就像是一个让各种可能性萌芽、生长的母体。

赫佐看待空间的独特方式不禁令人想起培瑞克(Georges Perec)的著作《空间物种》Espèces d'espaces。在这本浅显易懂的散文中,法国作者透过「从无到有」的过程,带领读者重写解读当代环境,深入历史回忆,甚至开启他们对于未来的想像,如书中引言:「问题不是要发明空间……而是要探问空间,或者更简单的,要阅读空间。(注)(王世伟)

注:乔治.培瑞克,《空间物种》,许绮玲译、导读。台北:麦田出版,2019年1月。

Authors
作者
年鉴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