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三年年底成立,二○一四年四月启动的中国「国家艺术基金」,于三月中发布了二○二○年各个资助项目的申报指南解读。发展迄今虽然质疑非议不断,但其对于整个中国演艺产业的影响力可说是逐年递增,但因其资源大部分投入国有院团,并坚持「主旋律」,在艺术原创上的影响有限,但仍有少数资助有利于演艺生态与人才培养,令人期待资源分配者能更接地气,把政府资源引导到需要使力的地方。
三月十五日,中国大陆的国家艺术基金发布了二○二○年各个资助项目的申报指南解读,帮助有意愿的单位或个人能够顺利地提出申请。这个面对全国的各个艺术单位或个人的国家级艺术补助基金,是中国公开透明的艺文补助政策之始,由文化部于二○一三年年底成立,二○一四年四月中即接受第一批申请。国艺基金运作迄今五年有余,虽仍受到不少质疑与非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对于整个中国演艺产业的影响力正在逐年递增。
资助坚持主旋律 无助艺术原创力
中国演艺市场之所以复杂,除了体量庞大与类目繁多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国有院团的数量远多于民间单位,而国艺基金庞大的资源又绝大部分投入国有院团,使得原应占市场主导地位的民间单位显得无力与无奈。同时,很难避免的,在意识形态的主导下,国艺基金对于节目的资助或创作的扶持,内容的「主旋律」化坚持,对于艺术创意的发挥和市场的多样性发展都是一种限制。因此,这几年中国演艺市场看似仍然热闹活络,统计数字也仍然年年递增,但行内人也都明显地感觉到艺术原创力的节节下坠,这几年令人眼睛一亮的好作品真是难得一见。
国艺基金六年来(2014-19)共资助5,113项,其中舞台艺术创作1,824项、青年艺术创作人才1,419项、美术创作327项、传播交流推广868项、艺术人才培养675项,资助总额超过四十亿元人民币,其中至少八成以上的资源投入了作品本身或与作品演出相关的项目(「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的主体仍是作品,「传播交流推广」绝大部分给了作品的巡演,「艺术人才培养」大部分给了地方艺术的表演人才)。
少数资助项目有新意 期待主事者更接地气
虽然国艺基金的出现对作品的艺术性无所增长,对产业发展亦无所助益,只迳自发挥它影响演艺市场的威力(如强势地瓜分了各地优质剧场的档期等),本不值多言,但仔细检视,仍有极少数的资助项目具有正面积极的意义,不论是申请者的申请或国艺基金的通过资助,都可以见到确实是有人关注到演艺产业链与生态。以二○一九年为例,在「传播交流推广」类目中,某些平台的设立颇有新意,如「优秀作品的文艺评论平台」、「经典戏曲老唱片共用数位资源库」、「艺术管理人才线上展示交流平台」、「中国艺术新视界——青年艺术创作人才优秀作品传播平台」等项目;在「艺术人才培养」类目中对于「舞台艺术评论」、「歌剧理论评论」、「话剧评论」、「文化艺术品牌经营管理」、「剧场(音响)专业技术」、「舞台美术综合」、「艺术产业新型实践」等项目的人才培养。这些平台和人才培养项目如果每年都能出现有创意的项目,且真能踏实执行的话,对于中国的演艺生态确实能够起到逐步改善的效果。
中国演艺环境核心的短板就是从业人员的专业度不够,专业能力与专业的工作思维都有待大幅提升,而中国的人员素质与资源都不是问题,只是政府把庞大资源都用在巩固意识形态或某种意识形态的审美观,却忽略演艺行业也是一种实业,意识形态也需要实打实的专业来烘托。这也证明官方并不真正了解演艺产业,更不理解目前生态中亟须改善的是什么。民间应该发挥积极的力量,让分配资源者接地气,把政府资源逐渐引导到需要使力的地方,不要让见怪不怪的现象真的成了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