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北京的夏天,剧院就像电影院,同四十度高温一样热腾腾!除了有孟京辉、田沁鑫等名导量多又吸睛的作品,还有多出经典巨作如王晓鹰《哥本哈根》、北京人艺《哈姆雷特》,另话题作家韩寒也首度有作品改编搬上舞台……而且票价屡创新高,更彰显戏剧市场的活络态势!
北京夏天,白天四十度的高温,逼得人无路可走,但大量的观光客依然涌入,学生暑假,还有北京愈来愈坚实的舞台剧观众群,如同电影一般,盛夏成了戏剧强档。尤其是今年夏天,没有奥运,没有国庆,二○○八年剧场人称奇的舞台剧高峰,在低迷四年的重整发展之后,出品人与剧院经营者重拾自信,荣景使真有置身伦敦西城(Westend)的错觉。
孟京辉、田沁鑫 名导魅力难挡
先锋(前卫)话剧的代名词——孟京辉,绝对是这十年来为中国舞台剧推波助澜的最大功臣之一,也是一年到头在北京街头、地铁站、公车里持续吸睛的名字。今夏他以音乐剧软调新作《初恋》揭开序幕,然而最重要的场子是一九九九年推出的《恋爱的犀牛》,将于八月七日进行第一千场的纪念公演;观众也可以看到超过七百场次的《两只狗的生活意见》,及《这是最后的斗争》、《空中花园谋杀案》。
相较于孟京辉受到知青、文青的热烈拥抱,田沁鑫则老中青三代通吃,不仅席卷大陆各省市、甚至数度跨海来台,可以说是近两年两岸观众最熟悉的中国名导,自然也不能不展现其如日中天的气势,代表作品《红玫瑰与白玫瑰》可以左一个青春版,右一个明星版轮番在八月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地演出;老北京味的《四世同堂》推出青年演员接班的版本;去年改编朱德庸漫画的近作《大家都有病》也在中国巡回后加入战场;但最引人注目的是近作由久违舞台的刘晓庆担纲演绎赛金花的《风华绝代》,也巡回归来,并将在台演出。
喜欢经典剧作的戏迷也不会落空,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一哥王晓鹰的名作《哥本哈根》有东尼奖血统,维持近十年来原班人马的奇迹,继续由梁国庆、何瑜、杨青三位长青树上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北京人艺)建院六十周年纪念演出《哈姆雷特》,破天荒地由日本四季剧团的艺术总监浅利庆太执导,演员王斑、徐昂、龚丽君也是一时之选;此外作家赫尔曼.沃克的普立兹奖小说改编成舞台剧,由英若诚翻译的《哗变》重制上演;另外人艺也邀请全国代表性院团来京同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推出由当红小生郭晓冬去年领衔主演的《钢的琴》、山西省话剧院则带来已经巡演近六百场的经典史诗《立秋》。
深受北京白领拥抱的爆笑剧是不可忽视的一块戏剧版图,其中《开心麻花》系列已经推出第十五部曲《旋转卡门》,已经第八轮上演;过去十年打出名号的「翠花」系列,也推出由当红青年相声艺术家曹云金担纲的二部曲《分手大师》。此外话题作家韩寒首度改编作品搬上舞台——《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也来势汹汹,台湾的表演工作坊丁乃筝导演的作品《这是真的》、果陀剧场《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也一起凑热闹。
票价屡创新高 戏剧产业活络开阔
除了巡演场次之外,值得注意的数字还有戏剧票价,除了少部分八十元(人民币,以下同)学生价之外,多半最高票价已到达八百八十元;将登场的《杜拉拉升职记》的音乐剧版竟然高达一千六百八十元(约台币八千元),令人咋舌。这些惊人的演出数据与活络的生态,其实与中国近年来几个特殊的剧场发展有密切关联,其一是独立制作人的崛起,不仅跳脱以往国家院团的局限与框架,也让剧作「品牌化」、「公司化」,可以单独操作行销宣传;其二是全国剧场以「院线」方式结盟经营,剧院与出品单位互蒙其利,可以像电影排片档一样地全国排剧,灵活十足;另外中国政府发展文创产业的决心也送上东风,使得舞台演艺迈向产业化的时代。当然最终是活络的环境与广大多元的市场,虽然剧本审查制度仍存,艺术家们早已找到自己的天空大展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