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行导演(李行 提供)
TSO精选 TSO Choice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李行导演的电影世界

被誉为「台湾电影教父」的李行,将迎来人生的第九十个春天。从影已逾七十年的他,历经五十二部电影作品,对华语电影影响之深远不言可喻。六月底,台北市立交响乐团将演出「行影玖拾─李行电影音乐会」,回探李行电影作品中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也让观众借此回味他「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电影世界。

被誉为「台湾电影教父」的李行,将迎来人生的第九十个春天。从影已逾七十年的他,历经五十二部电影作品,对华语电影影响之深远不言可喻。六月底,台北市立交响乐团将演出「行影玖拾─李行电影音乐会」,回探李行电影作品中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也让观众借此回味他「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电影世界。

2019 TSO典藏系列「行影玖拾─李行电影音乐会」

6/29  19:30 台北 国家音乐厅

INFO  02-25786731

 

【演出者】

指挥:郭联昌

主持人/节目企划:蓝祖蔚

节目企划:周扬明

音乐设计:李欣芸

歌手:李玉玺、桑布伊、朱俐静、毕书尽、陈彦允、陈怡安(依演唱顺序)

台北市立交响乐团

 

【曲目】

吾土吾民演奏曲、小城故事组曲、望春风组曲、原乡人、我情留在小渔港、风从哪里来、早安台北、秋决变奏曲、彩云飞组曲、海鸥飞处╱海韵组曲、情人的眼泪、爱情电影组曲演奏曲、心有千千结╱千言万语组曲、唐山过台湾

从影已逾七十年,历经五十二部电影作品,被誉为「台湾电影教父」的李行,在他八十岁时曾经这么说:「要说的、想说的话,实在是太多了……」

愈是爬梳台湾电影的背景与历程,「李行」几乎是个无所不在的名字——台语片有之,国语片亦然;他是典型大制片厂时代的代表人物,更是作者论导演中的佼佼者;他的作品蕴含著中国传统文化,其终身戮力的写实路线,却间接催生了台湾新电影时期。大格局大时代几乎是他的同义词,但他的电影主角却经常是小人物与小城故事……

且让我们把复杂的分析问题丢给学者。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耆老与耄耋总是一个时代的百科全书——如今他即将九十岁了,就让我们以电影音乐当作一把钥匙,探访这位自诩为终身电影志工的老大师,他念兹在兹,究其一生在电影中想说的话,究竟是什么?

不论是台湾第一部国语电影《阿里山风云》(1949),还是第一部台语电影《六才子西厢记》(1955),彼时都已经脱离电影草创期的实验阶段。因此,音乐要如何被应用在电影中,以及音乐所代表的意义,如同剧本、演员、场景与镜头一般,诸如音乐如何搭配影片的风格,呈现故事与角色的意义,都已经是制片与导演所必需考量的环节。

「懂戏」的好搭档——周蓝萍

如果不是对于电影有特殊爱好的年轻朋友,可能很难想像李行的导演处女作,竟然是台语片,而且是部极为商业的喜剧片:《王哥柳哥游台湾》(1959)。身兼导演与编剧的李行,以劳莱哈台为原型创造出日后家喻户晓的王哥柳哥,透过戏谑的故事与角色,顺道介绍台湾各地名胜景点的电影,让当年的观众在开怀畅笑之余,在电影院里就能一览宝岛风光。而李行找上的作曲家,正是他过去当演员时代的旧识,两年前才以纪露霞演唱的《绿岛小夜曲》,连续两年荣获中广年度听众票选第一名的作曲家周蓝萍。

周蓝萍与台湾电影的渊源,甚至比李行还要更早。前述《阿里山风云》一片,周蓝萍正是其中的工作人员,甚至在影片中还轧上一角。该片主题曲,正是日后普遍被称为《高山青》一曲。一九四九年后周蓝萍定居台湾,在中国广播公司(中广)任职,作曲指挥合唱样样不含糊。除了与李行在《王哥柳哥》系列电影的合作,周蓝萍仍持续于电影配乐的创作,日后更被挖角到香港,并且为李翰祥导演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不仅成为港台两地炙手可热的电影作曲家,更多次夺得金马奖最佳配乐奖。

李行与周蓝萍的发迹,正是当时许多文化人的共同背景。两人同因国共内战而徙居台湾,从各自的故乡带来专业的知识,却在新世界以在地的语言开花结果。对这位英年早逝的老友,能够创作出如此登峰造极的电影音乐,李行曾经表示周蓝萍在戏剧方面的修养,丰富了他的作曲。李行强调,周蓝萍在电影配乐上的成功,正是因为他「懂戏!」

包罗万象的杂家——左宏元

从《王哥柳哥》首执导演筒,直到六○年代的李行,主要创作多半是喜剧风格的商业片,诸如《白贼七》系列,以及象征本省外省一家亲,当年少数国台语混合(也就是今日所谓自然语)的《两相好》。直到一九六三年,他第一部以「健康写实」为题材的国语片《街头巷尾》,让他受到中影的青睐,自此李行正式结束台语片时期加入中影,迎来他人生第一个创作高峰。他进入中影后拍摄的《养鸭人家》,不仅让他首度夺得金马奖最佳导演奖,更让中影从此开启长达十五年的「健康写实」制片风潮。

一九六五年对于台湾的流行市场而言,是个极为重要的分水岭。该年上映的《婉君表妹》,是李行首度与小说家琼瑶及流行歌曲创作人左宏元合作,此后十余年,李行、琼瑶、左宏元,几乎横扫了整个台湾的流行文化。这些词曲平易近人,悉数出自一代流行音乐大师左宏元之手,直到今日众人依然朗朗上口的电影主题曲,几乎主导了整个世代的青年男女,年轻的观众很难想像,李行、琼瑶与左宏元是如何地让他们又哭又笑看电影又买唱片。而李行的「健康写实」风潮,不仅为这些电影带来某种「台制YA片」的色彩,在电影剧情与主题曲的搭配,拿到今日当作「MV」也毫不逊色。

尽管都是四九年后渡海来台,左宏元的背景却与李行与周蓝萍完全不同。来台前他几乎没有任何科班的背景,唯一与音乐扯得上边的,就是他从小到大都对各种地方戏曲十分热爱。抗战时期尽管流离失所,左宏元却仍不放弃任何一个学习当地戏曲的机会。来台后,他因缘际会地在花莲与北投四处漂泊,不论是原住民音乐,还是杨三郎的黑猫歌舞团,都让他废寝忘食地著迷。直到进入政工干校(今国防大学政治作战学院)的音乐科,左宏元才真正接触到作曲理论。自此这位自修的天才真正打通任督二脉,开启了横跨数十年的流行歌曲创作生涯。

不世出的音乐天才,音乐风格无差别的大杂家,少时各种地方戏曲的背景,恰好又符合李行对于电影配乐家的关键要求:「懂戏」,左宏元似乎生来就是个电影配乐家。尽管后来与李行不再合作,但琼瑶却始终离不开左宏元的音乐,日后制作电视剧时,两人又共同打造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电视主题曲。

虽然与琼瑶合作的爱情电影,为中影开创了商业上的高峰,李行却没有因此而限制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其中他一直念兹在兹的历史题材《秋决》(1972),也为李行捧回了第二座金马奖最佳导演。期间最特别的一部片,莫过于李行、胡金铨、白景瑞与李翰祥四位导演共同拍摄的四段体电影《喜怒哀乐》(1970),这是为了纾解李翰祥导演财务告急的国联电影公司,众人不收分文拔刀相助,在当时的华语电影圈传为美谈。而李行所执导的第三段《哀》,负责配乐的也正是左宏元。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