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格纳的复杂心志 当代人类的自毁寓言(Eva Ripoll 摄)
企画特辑 Special

华格纳的复杂心志 当代人类的自毁寓言

拉夫拉前卫剧团的华格纳歌剧《诸神黄昏》

华格纳的《尼贝龙指环》是他在长年流亡生涯中酝酿而出的作品,透过日耳曼神话的重新诠释,处处隐藏著华格纳心中无法言说的复杂情感。由台中国家歌剧院推出的「指环四年计划」最终章——《诸神黄昏》将在十月初隆重登场,西班牙拉夫拉前卫剧团导演以自然界中自我毁灭性的掠杀、人类自我认同危机作为注解,除了建构视觉色彩的冲击感外,亦引发观众对于剧本再现、筛选与展示上的议题讨论,呈现当代剧场展演实践之能量。

华格纳的《尼贝龙指环》是他在长年流亡生涯中酝酿而出的作品,透过日耳曼神话的重新诠释,处处隐藏著华格纳心中无法言说的复杂情感。由台中国家歌剧院推出的「指环四年计划」最终章——《诸神黄昏》将在十月初隆重登场,西班牙拉夫拉前卫剧团导演以自然界中自我毁灭性的掠杀、人类自我认同危机作为注解,除了建构视觉色彩的冲击感外,亦引发观众对于剧本再现、筛选与展示上的议题讨论,呈现当代剧场展演实践之能量。

2019 NTT遇见巨人─华格纳歌剧《诸神黄昏》

10/4  1700

10/6  15:00

10/10  15:00

台中国家歌剧院大剧院

INFO  04-22511777

由四部歌剧组成的《尼贝龙指环》,为华格纳于一八四八年起创作,耗时廿六年完成的作品。其创作缘起,来自于作品《漂泊的荷兰人》完成后,创作意念转向至家乡神话题材,且著迷研究各式各样的日耳曼传说。外在发展上,华格纳当时发展到处碰壁,许多陋习使他无法自由地一展长才,在不满当时文化现状加上政坛局势动乱下,他先后加入民间组织革命、武装起义等抗争活动。后来,革命被军队镇压下,华格纳开启了长达十一年的流亡生涯。于此,《尼贝龙指环》也在这些事件的影响下,蕴含著强烈的反动精神,透过最后一部《诸神黄昏》来看,故事结尾看似结束于旧时代堕落与毁灭,但在布伦希德的舍身下,曙光乍现,褪去桎梏的新时代即将来临。作品中,处处隐藏著华格纳心中无法言说的复杂情感,以及德意志民族文化的意象符号。

今年,由台中国家歌剧院推出的「指环四年计划」最终章——《诸神黄昏》即将于2019NTT「遇见巨人」系列隆重登场。由指挥吕绍嘉率领著国家交响乐团、东海大学合唱团用音乐叙事;舞台上,则由西班牙拉夫拉前卫剧团以极具奇幻色彩、后工业化的视觉打造舞台,加上人体高空特技挑战舞台技术之极限,重新幻化这部史诗巨作。

文本意象立体化  创造崭新视觉冲击

一八四九年华格纳提出总体艺术理论,对于剧本编撰、舞台设计、整体视觉概念强调必须与音乐内容、演唱角色、乃至管弦乐达成全面观照,歌剧必须具艺术性,同时展现文本的文学深度,成为一种「观」与「听」的美学平衡。在这样的原则下,由卡卢斯.帕德利萨执导,西班牙拉夫拉前卫剧团制作的《尼贝龙指环》,曾被美国权威歌剧杂志《歌剧新闻》赞誉:「拉夫拉前卫剧团的创意、新意与视角,让华格纳的《尼贝龙指环》焕然一新,也让观众深思。」自一八七六年拜鲁特歌剧院首演后,二○○九年拉夫拉团队以崭新视角重新诠释的《诸神黄昏》,华格纳的美学观被完整融入、更巧妙转化于此制作中。导演将自然界中自我毁灭性的掠杀、人类自我认同危机,作为对这部充满作曲家自我经历与政治社会投射的注解。剧团除了建构视觉色彩的冲击感外,同时引发观众对于剧本再现、筛选与展示上的议题讨论,呈现当代剧场展演实践之能量。导演利用现代科技效果,立体化文本结构中的重要意象元素,如火与水的意象与其变形,一直出现于拉夫拉前卫剧团《诸神黄昏》的舞台上,其视觉画面搭配音乐里的动机符号,为结局——众神世界即将走向消亡毁灭一途埋下伏笔。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