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连晟(许斌 摄)
特别企画 Feature 艺术家的成长处方笺╱人物现身 七年级

王连晟 只有自己懂的艺术路 讨厌重复追求幽默

资讯工程背景出身的王连晟,自称是被大潮流推啊推著走上了艺术之路,跟其他感性至上的艺术家不同,他眼中看出去的是个感官被弭平的世界,在那里,一切蕴含公式、数据、代码,井然有序。他作为创作者的成长处方是不重复自己,他说:「真正的艺术应该是人工智能无法复制,或找到运作方式的。基于这样的原则,我接受每个作品都要遭遇瓶颈或挫折,每件东西应该都没办法从我过去的经验、思考脉络、创作方法提取,那当然会是新的挑战。」

资讯工程背景出身的王连晟,自称是被大潮流推啊推著走上了艺术之路,跟其他感性至上的艺术家不同,他眼中看出去的是个感官被弭平的世界,在那里,一切蕴含公式、数据、代码,井然有序。他作为创作者的成长处方是不重复自己,他说:「真正的艺术应该是人工智能无法复制,或找到运作方式的。基于这样的原则,我接受每个作品都要遭遇瓶颈或挫折,每件东西应该都没办法从我过去的经验、思考脉络、创作方法提取,那当然会是新的挑战。」

王连晟位于台北数位艺术中心的工作室一片狼籍,喝完的可乐空瓶、不明废纸、下一个作品的金属零组件,拆装的《阅读计划》书架……各种物件并置在小房间的各角落,但他随手一指,「我喜欢用数学描述图形,有时我看见一些物件,也会直觉试著想像它是由什么公式或代码所组成,」比如工作室墙边的铝条,「像这个切面,就很适合用三角函数来描述,」语毕,他停顿一秒,尴尬地笑了起来,「但这个,嗯,讲起来大家可能都听不太懂。」

透过这位资讯工程背景出身的科技艺术家眼睛看出去的,有时是个感官被弭平的世界,在那里,一切蕴含公式、数据、代码,井然有序。

王连晟的兴趣是写程式,运用大量的演算法发展音像创作,音乐的输入和输出的确都适合用数学来描述,以声波的数学模式输入,再以神经风暴的电化学反应模式输出。也因此,王连晟透过扁平、理性、精确的计算出的音像作品,大多具备娱乐性,尝试要卷起观者的内在风暴,连接身体、感官与外在环境的交互关系。

有时,他关在工作室写程式,隔壁艺术家汪绍纲来串门子,这位被艺术耽误的工程师试著翻译自己正在进行的工作让同侪理解,「他觉得这件事很浪漫,可能全世界都不懂,只有我自己懂正在做的东西。」

做什么都觉得有趣  被大潮流推著走到现在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王连晟的艺术之路,也走得很「浪漫」。

国立东华大学资讯工程学系毕业后,因为不想要复制大多数学长姐成为科学园区工程师的人生道路,王连晟在教授(一知半解的)建议之下,报考了当时才成立不久的台北艺术大学新媒体艺术研究所,「大学时我曾做过一些广告配乐、独立电影配乐、走秀音乐……我最开始想读音乐相关的系所,但后来问系上老师,他推荐北艺大新媒所,可能他觉得那边就是在做配乐……进去后才发现完全不同啊!」

在此之前,王连晟的日常是写程式、打电动,对所谓「艺术」一无所知,但还好他兴趣广泛,「反正我做什么都觉得蛮有趣的,就继续做下去了。」他随遇而安得非常彻底,处女作《静电位》Electric Position(2008)夺得台北数位艺术奖装置类首奖,十年后,《阅读计划》Reading Plan先是在二○一七年获英国流明奖雕塑类首奖,并受邀林兹电子艺术节主题展展出,隔年此作再得「二○一八台北美术奖」首奖,目前正在规划台北美术馆的个展,但他却说:「我觉得我人生的状态不是我去做选择,好像都是被大潮流推著走。」

最开始,他并非选择以创作为业,「我只是有兴趣,在研究所期间得了一些奖,快毕业的时候去了设计公司工作,后来股东撤资……接著陆陆续续接了些案子,成立工作室,就一路到了现在。」在装置艺术上,王连晟选择的媒材与形式多有著巨大的量体,收藏不易,邀展机会少,创作求生之路,他谈得云淡风轻,「作品有得奖,但展示相对困难,在台湾艺术圈并不好被纳入策展中,国内的机会少,那我就投国外征件。我可以按照自己的tempo,做完再找机会或场合发表,相对轻松、快乐,开始有些知名度后,北艺大就找我回去当老师……感觉这些都不是努力追求来的,我只是被推著走……」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王连晟的成长处方

  1. 不重复他人,也不重复自己。
  2. 坚持自己的兴趣,持续想著如何增强「技能树」,是一种浪漫。
  3. 不要讽刺,要幽默!讽刺是一种傲慢,是心有高下优劣判断定见;幽默则是比较谦逊的态度,在多元并置中,明白世界充满未知。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