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界仁(许斌 摄)
特别企画 Feature 幕后的幕后—创作,然后生活

陈界仁 我在我们的现场

对陈界仁来说,创作不是读万卷书,而得行过万里路,他总是数年前就开始田野调查,让身体、思想长期浸淫在现场。他相信行走,相信身体内存复数灵魂的原型、想像的本能、广袤的过去与未来,与现实世界的偶然碰撞所产生的火光。不管是录像艺术、行为艺术,以至舞台设计,他的创作从生活现场出发,「对我来说,万物有情,你要把它变成复义。」陈界仁要画面出现的任何微细之物都得有意义。

对陈界仁来说,创作不是读万卷书,而得行过万里路,他总是数年前就开始田野调查,让身体、思想长期浸淫在现场。他相信行走,相信身体内存复数灵魂的原型、想像的本能、广袤的过去与未来,与现实世界的偶然碰撞所产生的火光。不管是录像艺术、行为艺术,以至舞台设计,他的创作从生活现场出发,「对我来说,万物有情,你要把它变成复义。」陈界仁要画面出现的任何微细之物都得有意义。

陈界仁的上一个作品是《中空之地》,那已是二○一七年的事。问他这几年在做什么?廿多年来始终支持陈界仁创作,并担任制片工作的弟弟陈介一半玩笑半真心地代答:「还债啊!」这位六十岁的当代艺术家抽著烟,笑著应合,忙不迭地指挥弟弟协助收拾桃园八德铁皮仓库内几幅未完成的画作,「还没完成,不想给别人看。」

复兴商工美工科绘画组毕业,曾在卡通公司画了三年脚本,但绘画不是这位录像艺术家的兴趣,他不否认拿画笔仅是谋生的手段之一,「我没那么爱画,独自对著画布,太无聊,哪有去田野、勘景有趣!我们有时也不是拍片,只是爱玩,到处走走没有目的,不要让自己陷入苦的状态,要愉快,你不知道那些东西哪天会长出来。」

对陈界仁来说,创作不是读万卷书,而得行过万里路,他总是数年前就开始田野调查,让身体、思想长期浸淫在现场。他相信行走,相信身体内存复数灵魂的原型、想像的本能、广袤的过去与未来,与现实世界的偶然碰撞所产生的火光。对「身体感」的迷恋,让年轻时的他搞起了表演艺术,于戒严时期增额立法委员补选期间,在西门町以游击方式发表行为艺术作品《机能丧失第三号》(1983)、解严前夕的《『奶.精』仪式》(1986)等,但真正使他声名大噪的,还是数位影像系列的第一件作品《魂魄暴乱》(1996),此后他笑言自己用一种「拍连续剧」的方式,再想像与再书写了历史的暗影与缺口。

在八德的九十坪仓库中,堆满了各式废弃物般的道具,不断变形重组,出现在他逾廿年来的作品中,而凌迟酷刑、联福制衣厂的成衣女工、八德加工厂、码头工人、政治受难者、乐生病患、新自由主义下的泛派遣工……此些历史上的无名之人,反复现身,在他的镜头前,无一不真。

佛系的临时社群工作方法

他的方法是不给剧本,找对人,创造空间,让偶然发生。

「我有架构,但我不说,我们让事情发生。我们无法预期偶然,就创造场域,让事情不断发生,目的地可以有很多,我没有一定要抵达哪里,因为在过程中,你有可能会发现一个更好的地方。」还好伙伴们都是长期合作,多年来已调频到无须多费唇舌,因此在实际拍摄过程中,陈界仁多半只是随手画张草图,从未有过确切的分镜与脚本,比如《中空之地》一场荒野中看似送葬的场景,「我就画一张图,跟他们讲这个队伍,说明这个队伍如何如何,从头到尾就靠那张。他们都知道,这些东西都不是用语言沟通,像是舞蹈。」

「语言没有用。」他抽著烟,试著用语言解释:「一个队伍行进,摄影机绕著拍,最外圈是灯光,这产生了三个速度,这没办法计算,完全得靠默契。我们有彩排,去计算那个道具的重量,让大家可以扛,但又不会撑不住,这重量感得要真实,走在平地与荒地也不同,也要算人数……这些听起来都不是剧本,但全都构成影片状态的『味道』,这都有关系,身体感、气味——这些都不是用说的。」

「创作过程中,『人』是最重要的,但如何把人的良善调度出来——他们的生命经验能判断得很清楚,真假骗不了人,过程中很多环节不像在拍片,但我们就是临时社群。」他强调,「长时间合作,拍联福女工、汉生病患……他们愈来愈认同,还会自己讨论要帮我们存拍片基金……慢慢地,他们相信你是『真的』,你在镜头前,工作的态度、方法,凝聚了良善,事情自然就会做对。」

这种佛系的临时社群工作方法,并不适用因武汉肺炎疫情延期的《千年舞台,我却没怎么活过》的影像设计。与新加坡导演王景生是首次合作,陈界仁破例写了「剧本」交代三段共十八分钟的录像内容,从国共内战期间,国军与京剧纠葛的历史,到魏海敏台前台后的生命经验,最末段是一条隧道,分不清是过去现在未来的回音缭绕撞击,他说:「愈封闭,就愈开阔。她的一生就是后台到前台。希望通过一个剧种,与一个人的命运,折射出尽可能多的面貌。」

「好的影像不只把你拉进去,同时是面镜子,折射出你自己。剧场空间也是如此,不只拉你进去,还得要成为一面镜子,让你反问自身。」他解释。

「对我来说,万物有情,你要把它变成复义。」陈界仁要画面出现的任何微细之物都得有意义,这坚持同样反映在他为数不多的舞台设计作品中,多年来仅有王墨林执导的《军史馆杀人事件》(2004)与《荒原》(2010)。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人物小档案

1960年生于桃园,3岁时举家搬迁至新店「景美看守所」(现今台湾人权景美纪念园区)对面的忠孝新村,目前工作生活于台北。1996年开始,从在地经验出发,进行一系列「再想像」、「再叙事」、「再书写」和「再连结」的影像创作,活跃于全球艺坛,陆续发表《魂魄暴乱》、《凌迟考:一张历史照片的回音》、《加工厂》、《八德》、《继续中》、《路径图》、《军法局》、《帝国边界I》、《帝国边界II:西方公司》、《幸福大厦I》、《朋友─瓦旦》、《变文书Ⅰ》、《残响世界》、《十二因缘-思考笔记》、《星辰图》与《中空之地》等作,曾获台湾国家文艺奖、韩国光州双年展特别奖等。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