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不变应万变 绝非后COVID-19时代生存之道
特别企画 Feature 解封!? 容「疫」挑战 大未来!╱台湾观点

以不变应万变 绝非后COVID-19时代生存之道

在面对人类未来重大议题时,「娱乐化」的表演艺术只能苍白无力地退居侧台,「娱乐到死」决不是艺术家们的职志,更不该是投入这行业所怀抱的愿景,可确定的是,某些团体或区块的坍塌是避免不了的,表演艺术生态也将面临改变,也更加地需要改变……

在面对人类未来重大议题时,「娱乐化」的表演艺术只能苍白无力地退居侧台,「娱乐到死」决不是艺术家们的职志,更不该是投入这行业所怀抱的愿景,可确定的是,某些团体或区块的坍塌是避免不了的,表演艺术生态也将面临改变,也更加地需要改变……

我会不会染病?

究竟我有没有抗体?

口罩要继续戴到何时?

体温要继续量到什么时候?

「社交距离」究竟还要维持多久?

疫情会不会有「第二波」,甚至「第三波」?

解封之后经济会是呈现V型反转,还是W型起伏?

全球经济会不会糟糕到变成一九二九年「经济大萧条」的翻版?

何时会是各国解禁的那一天,人们可以回复自由自在的跨国旅游?

何时可以大规模进行核酸筛检,研发出有效疫苗,并可大量生产与施打?

……………………………………………………………………………………………………………………………

问题清单愈来愈长,字数也愈来愈多,但是无论问题有多长、有多少,目前的答案多半都很简短:「不知道」、「很难说」、「大概」、「谁知道」!

是的,真的回不去了

「回复往昔正常的生活」是COVID-19肆虐期间举世共同的愿望,然而真的回得去吗,还是所有的「不正常」都会是未来的「正常」?没人可以铁口直断预卜未来,或是敢承担医疗系统崩溃的惨重后果,更不敢轻易做出攸关千万条人命的决策,我们面对的是史上前所未见的高度延续性「不确定性」,只能焦虑地边走边看、边听边做,这「不确定性」与「维持社交距离」,正是以「贩售未来体验承诺」、「追求群聚一堂欣赏」、「活络社交、拉近人际距离」为基本运作模式的表演艺术,前所未遇见过的杀手。

这「黑天鹅」可不像《天鹅湖》里只想冒充蒙骗的Odile,疫情猛爆突波暴露了早已是千疮百孔的全球化真相:阶级贫富差距加大、民粹口号治国盛行、民族间文化偏见与歧视加深、地缘政治冲突加剧……流行以「美图秀秀」自我美化,缺乏自省自律规范能力,这迫切的危机把我们打回成只只跛脚「丑老鸦」。在面对人类未来重大议题时,「娱乐化」的表演艺术只能苍白无力地退居侧台,「娱乐到死」决不是艺术家们的职志,更不该是投入这行业所怀抱的愿景,可确定的是,某些团体或区块的坍塌是避免不的,表演艺术生态也将面临改变,也更加地需要改变,更何况「美好的过去」未必真的有多美好,也注定回不去,撇头不看、以拖待变已不是对策,我们必须省思并做出改变,正视当前、创新未来。

国际网络断链,在地表演如何重启?

话说解封之后,因为国外音乐家来不成,中国大陆本土音乐家反而获得更多演出机会,只能坐满三分之一的现场显得有些冷清,戴口罩听演出也有些别扭,但票房压力也相对变小,线上直播虽是替代品,「全通路」结合线上、线下、实体的行销方式将是未来的基本能力;「台湾之光」的外销转内销概念也得开始进行盘点;若是没有演出或演出减少,政府的特别补助也不可能无限加码的情况下,团队如何存续与是否存续将会是痛苦的抉择。

冲击最大的会是落在「国际文化交流」这「全球生产供应链」的钻石区块;二○○八金融海啸之后,西方表演艺术团体发展出来在中国、台湾、日本之间的跨国巡演连线模式,将长时间无法回复正常运作,个别独奏家比较可能挨得过居家隔离检疫,再次踏上征途,但由于演出的场次与观众数锐减,酬劳势必得增加,主办方的其他支出也会增加,票价提高又会减少销售,取舍将是一番挣扎与冒险。大型团体将因为票房、旅费筹款赞助等高压力、高风险而犹豫不前,在场地、行程、旅运、经费都得早一两年确定的大前提下,如何重启的确是个棘手的难题。

「以不变应万变」绝非「后COVID-19时代」生存之道,改变此其时。不是为了结果,而是认知并接受世间唯一永恒的就是「变动」与「挑战」,如此我们才能获得自由,更深刻地活在当下,抬头仰望人人心中繁星点点的美好未来。

 

文字|陈树熙 作曲家、指挥家,现任台南艺术大学应用音乐系系主任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