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象与蚯蚓:疫情后的表演艺术生态关照
特别企画 Feature 解封!? 容「疫」挑战 大未来!╱台湾观点

大象与蚯蚓:疫情后的表演艺术生态关照

具有市场开发能力的表演团队,面对补助审查过程,处境如同「房间里的大象」,往往被贬抑对待。但这些团队的市场基础,可以让补助资源的效果加乘。而「流动演出者」是艺文生态的基层参与者,重要性如同蚯蚓之于农业;在政策管不到、补助到不了的广阔领域,他们以自己的能力,让艺文表演随处发生。为了健全产业、文化平权,大象和蚯蚓的生存需求,值得给予更多关注。

具有市场开发能力的表演团队,面对补助审查过程,处境如同「房间里的大象」,往往被贬抑对待。但这些团队的市场基础,可以让补助资源的效果加乘。而「流动演出者」是艺文生态的基层参与者,重要性如同蚯蚓之于农业;在政策管不到、补助到不了的广阔领域,他们以自己的能力,让艺文表演随处发生。为了健全产业、文化平权,大象和蚯蚓的生存需求,值得给予更多关注。

因应肺炎疫情,文化部推出两阶段纾困。随著疫情趋缓,后续振兴如何启动?比起救急的纾困,振兴方案需要更积极有效的产业策略,以及更深入民间的艺术普及行动。

涌入文化部、数以万计的表演艺术类纾困申请案,很高比例来自非舞台演出的表演相关行业,例如夜店、学校、社区、街头、婚礼、商展、Cosplay、野台戏、艺阵等,以及这些活动的设备出租、企画或执行者。相对于「舞台演出者」,这些型态多元的表演者,姑且名为「流动演出者」,数量庞大、存在于文化政策的补助系统之外,却参与完成无数的表演与教学活动。「流动演出者」不乏专业人士,但收入并不固定;政府因应疫情的及时纾困,确实协助他们度过难关。

补助大型制作以快速带动产业复苏

对于中、大型表演艺术团队,文化部的纾困则显得过于保守。纾困方案的设计:两百五十万元为上限的营运冲击补助、或依在职人数核计的员工薪资及营运补助,都不符合表演团体「小组织、大负债」的现实情况,导致补助金额和资金需求之间的差异悬殊。规模愈大的团队,受疫情打击愈严重;填补资金缺口必须增加贷款,却又因此提高财务风险。即使剧场解封,面对二度疫情隐忧,是否积极投资制作,是艰难的抉择。此刻政府如果不采取行动,从纾困迈向积极振兴,疫情过后的台湾表演艺术,恐怕走向「大团终结」的厄运。

疫情趋缓的此刻,灵活的小型演出最先复苏;但凝聚人气、活络市场、带动产业链及创造就业机会,必须依靠大型节目的积极投入。近年新建剧场接连开幕营运,「场地、节目、观众」的共生关系更加紧密。如今,国际节目短期难以恢复,场馆需要更多本地节目充实档期,但表演艺术不会有「国家队」,叫好叫座的节目,不论新创或旧作重制,都需要时间锤炼,以及足够的资金挹注。

在台湾,具有市场开发能力的表演团队,面对补助审查过程,处境如同「房间里的大象」,往往被贬抑对待。但是,这些团队的市场基础,可以让补助资源的效果加乘。因此,疫情后的振兴,首先应该增加补助大型制作,快速带动产业复苏。

文化政策的思考必须谦卑

另外,「流动演出者」是艺文生态的基层参与者,重要性如同蚯蚓之于农业;他们是落实文化平权的前线散兵。这群人的现身,提醒文化政策的思考必须谦卑,菁英艺术只是现实世界的冰山一角。在政策管不到、补助到不了的广阔领域,他们以自己的能力,让艺文表演随处发生。如何善用「流动演出者」的扩散力量普及艺文演出?这是文化政策应当面对的新议题。

台湾表演艺术的创造力丰富,整体面貌如同百花齐放的花园;但花园里的大象、花叶下的蚯蚓,总是被忽视。为了健全产业、文化平权,大象和蚯蚓的生存需求,值得给予更多关注。

 

文字|于国华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艺术行政与管理研究所副教授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