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疫情对表演艺术产业带来了重大的改变,虽然线上演出和云剧场成了业界人士的时髦话题,但值得观察的新动向是:表演艺术被疫情逼得寻找新的生存空间,即从室内走向户外,从剧院走向市集,从艺术走向生活。表演艺术界从舞台走回民间,再造昔时的「勾栏瓦舍」——既可欣赏娱乐表演,又可吃喝玩乐的商业游艺市集,把以往的观演行为从一种娱乐消费转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七月流火,令属仲夏。和时令一样让业界感到热火的是大陆文旅部颁布了「剧院上座率由原定的30%可增加至50%」的新规。这消息对演出业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多,至少50%上座率可以让演出机构保本,若以后再达到70%以上的话,演出市场则有望全面复苏。当然,这也仅仅是一种愿望!
疫情的确改变了长期以来演出业的生态,一时间线上演出和云剧场成了业界人士的时髦话题,仿佛线上表演成了新发现的一块新大陆!但事实上,真正对表演艺术行业和生态进行改变的不是互联网平台和其他新媒体,而是表演艺术被疫情逼得寻找新的生存空间,即从室内走向了户外,从剧院走向了市集,从艺术走向了生活。这种新趋势成了当下最值得观察的演艺新动向。
重接地气、重燃烟火、重回民间
这种新动向的基本特点就是:重接地气、重燃烟火、重回民间。一句话,重建「新勾栏瓦舍」。所谓勾栏瓦舍,《水浒传》、《清明上河图》都有描述,是一种市民娱乐的演艺场所,融歌厅、书场、戏馆、茶楼、酒肆、商铺、餐饮、杂货、手工等为一体,既可欣赏娱乐表演,又可吃喝玩乐的商业游艺市集。这样的形态和现代游乐场、购物商城、观光景点、历史文化街区等没有本质上的差异,两者不过是前世今生而已。
从八月起,上海正式启动了「大世界演艺夜市」,在民国时代著名的游乐场——上海大世界的各个楼层和秀场里,上演各种中外剧码。观众既可以站著看音乐剧演出,也可以随性游玩,或购买文创产品,或在花园阳台洽谈商贸、品尝网红饮料……
而在上海著名的观光休闲地标——新天地石库门群落,则挂上了「表演艺术新天地」的牌号,推出疫情后中国第一个实体艺术节。包含国乐、街舞、评书、戏曲、音乐剧和街头艺术等的廿部剧码、两百场演出,分别在户外广场、石库门街区、餐厅会所、书店及公共休闲空间上演。其中一票难求的昆曲《浮生六记》原是苏州沧浪亭的文旅驻演专案,这次上演的是为新天地壹号会所量身订制的老洋房版,根据《六记》中记取的苏州布、苏州衣、苏州菜、苏州的馄饨担而撰为四折「布衣菜饭」剧。观众可在观剧时,品尝清甜的黄酒和绿豆糕,四折场景因地制宜,依据老洋房内部的建筑结构显得错落有致,主人翁沈复时而与芸娘隔著旋梯互诉衷肠,时而在二楼徘徊喟叹,观众则随著他们的动线,近距感受角色的情感与生活。
同样,在名闻海内外的豫园旅游商城内,湖心亭茶楼、绿波廊餐馆、南翔小笼包等老字型大小商铺鳞次栉比,而厕身期间的「海上梨园」则上演了一出舞台剧《华亭唱宋.侬好苏东坡》,有意思的是,每个走进来的观众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一出戏。你可以用一张宋朝的钱币交子点一碗茶,买一份蒸糕,换上褙子、襕衫,体验宋人之美;演出开场时,主角们还乐于和观众交流对苏轼吃喝玩乐生活的看法……
将娱乐消费转变成生活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演出形态不是偶尔为之的个别现象,而是有意把以往的观演行为从一种娱乐消费转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它也迅速引起了文化、经济学家们的高度重视,他们认为这一现象的出现表明:一、传统的演出经营模式和生态将发生改变,大量的民营剧团将在「新勾栏瓦舍」中生存和发展,他们不再需要靠票房的销售作为盈利的主要管道。二、「一本正经」的剧院和「不那么正经」的新勾栏瓦舍的存在,使得各种层次的观演方式成为可能,演剧和观剧的人口流量也将倍速成长。三、如果没有这种「新勾栏瓦舍」为演出经济导入人流,任何艺术节都有可能成为从业人员的自娱自乐;任何演艺之都的建设都有可能成为一道纸上风景。
有消息传来,苏州也开始规划这样的演艺新空间,他们将把「江南小剧场」的品牌和演艺市集也拓展到景区、地铁站、书店和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