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国际艺术节(TIFA)年度大作《千年舞台,我却没怎么活过》,由王景生导演,魏海敏、张照堂、陈界仁3位国家文艺奖得主「同台」,透过张照堂1960年代「无头」造像系列和纪实摄影,以及陈界仁在金门擎天厅、左营前海光剧校校址拍摄的影像设计,从回顾「京剧演员魏海敏」进而映现出「台湾人魏海敏」的时代轮转,呈现如诗般的纪录剧场形式。魏海敏在剧中重现6个经典角色的片段,此外,这位当代名伶首次在舞台上演出「魏海敏」的个人故事:戏是人生,人生如戏。
《千年舞台》在国家戏剧院首演后,应「台积心筑艺术季」邀请,于新竹县政府文化局演艺厅演出。在新竹演出前,我们与魏海敏老师,以及资深戏迷、台积电文教基金会执行长许峻郎,就台上演戏、台下观戏分享彼此的真实感受。
许:《千年舞台》筹备3年,原本去年要演出,因疫情延至今年。演出后引发热烈讨论,我个人认为,这出戏绝对是今年最特别的一出戏,我们多数人都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戏剧形式,很特别,也感动,魏老师这么努力且无私地把这么多内心的事情搬上舞台。这次演出「魏海敏」,您会不会紧张?
魏:紧张倒谈不上,反而是一步一步把这出戏捏塑起来的过程,比较纠结、辛苦些。我们演传统戏时,就是戴著面具演别人,动作自然就会这样那样比划,但是现在要演自己,那该怎么表现才好?导演(王景生)会告诉我哪些地方还不到位,但他主要是概念的形成,不是指导我表演的导演。因此,剧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是我自己再三推敲出来的讲话方式,像在对别人倾诉,同时要清晰有条理、不废话,没有煽情和乞怜,这是我从没有过的经验。
Q:虽然您不是第一次演独角戏,但这次经验应该很不一样。
魏:完全不一样。我们用的是京剧这个载体,但也要破京剧这个载体,才能得到属于现代不同的东西。剧中6个角色以前都是戏里的主角,在《千年舞台》却成了配角,其他是导演挖掘出来想谈的议题。我跟导演有很大量的访谈,他要我讲从小到大的事情,再从中找出每一个点,非常不容易,不管是政治或父母亲的关系,看似不相连的事情却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你无法逃避和漠视它,戏剧反映的是人生。导演擅于营造话题,对「纪录剧场」很有经验,我一点儿都不害怕他会把我做成怎么样,才会敞开心,安心把自己交给他。
以前,我从不认为演员有资格讲自己的事,演员就是演好别人的故事。我已经奉献大半生给别的角色,现在想讲点自己的心里话,剧中每句话都出自于真诚,没有半点做作或虚假。即便是把几出戏拉在一起演出,但功夫下的不算少,每一个小细节都是导演精心设计的,每一个动作声腔也是我自己重新设计,我认为真诚是艺术作品最重要的元素,只不过,每个人可接收的程度,都与个人生命的体现有关。我想这类型的戏剧在全世界应该蛮多的,只是在台湾少见,大家不习惯。
Q:导演选出的6个角色都是您的经典代表,也个别指涉某种女性形象,「她们」又是怎么呼应您个人的经验或情感面?
魏:原本提供导演10个角色,都是我认为有意思的、或技术面有发挥的戏,最后他选出6个,很精准地跟我的生命历程对接起来,像「楼兰女」对应我和母亲的关系,母亲在我年幼时离家,从小没有母亲的记忆,有天她突然出现,感觉很奇怪。后来我们住在一起的时间里,有很多冲突,直到她失智、过世,最后我跟母亲好像在灵魂上做了和解。我从没恨过她,只觉得,如果她能跟我说声「对不起」,我会比较好过点。「曹七巧」讲的是我跟父亲之间温暖的记忆,但我对他还是有很多不了解,「孟小冬」是我对感情的看法,「欧兰朵」是我重新看待艺术对生命、和在人类社会所展现的意义与价值。
Profile
魏海敏,原名魏敏,京剧梅派传人,梅葆玖先生的大弟子,并受教于陈永玲、 童芷苓先生。现任国立国光剧团当家青衣,毕生致力于京剧艺术的传承推广与创新,曾获得台湾国家文艺奖及金曲奖、中国戏剧梅花奖等重要奖项。
许峻郎,台积电文教基金会执行长。台积电文教基金会于1998年成立,以人才培育、社区营造、艺文推广等为主要发展方向,期能透过参与各项教育文化及社会公益活动,回馈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