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环境剧场演出。(儿路艺术创作工寮 提供)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在地策展:关于几个 思想行动与实践场景 场景3:山海的篝火

东冬.侯温:回到自由的自然,走祖灵的路去未来

儿路艺术创作工寮创办人

对东部艺文生态有所关注的人,一定对铜门部落「儿路艺术创作工寮」(以下简称「儿路」)不陌生。东冬.侯温(Dondon Houmwm)从城市返回部落,于2015年创立儿路:「对我来说,现在的状态是『自由的自然』,慢慢放下体制化的专业训练,回到真正的大自然做创作。」

对东部艺文生态有所关注的人,一定对铜门部落「儿路艺术创作工寮」(以下简称「儿路」)不陌生。东冬.侯温(Dondon Houmwm)从城市返回部落,于2015年创立儿路:「对我来说,现在的状态是『自由的自然』,慢慢放下体制化的专业训练,回到真正的大自然做创作。」

四周环山的铜门,内有知名景点「慕谷慕鱼」,又因位处木瓜溪中上游,政府于此兴建水力发电厂,东冬强调:「部落接收外来资讯是很快速的,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地方。」现在的儿路进入稳定发展阶段,最终目标是成为部落的平台,以此为文化深耕前提,近年定期筹备两个大型计划,分别是「山谷音乐节」及「Mtukuy播种者艺术聚」;前者属于打开视野的横向拓展,后者则是向上溯源的艺术表达。

东冬仔细梳理这几年累积的行动方法与思考:「『山谷音乐节』邀请不同族群的母语创作歌手来铜门,我们的核心精神是透过音乐传达母语的能量,进而带动部落产业;音乐节可以创造人潮,借此让民众收藏部落工艺、认购小农产品。『Mtukuy播种者艺术聚』则是邀请艺术家驻村,初期先进行部落踏查,并媒合部落文史工作者、耆老、年轻人一起讨论创作。」创作策展之外,东冬亦担任协会理事长、经营文健站服务长者,因为参与部落政治、经历部落日常,进而发现推动地方产业有其急迫性,需要创造声量帮忙推广,而艺术便是一种可以连结内与外的参与形式。

儿路的年轻团员们跟著族人一起生活,学习采藤、处理纤维、编织、采集歌谣,同时去理解部落的文化历史,Mtukuy播种者艺术聚的第一年,邀请族人带领儿路进行家屋重建,家屋象征著祖灵的居所,以此将太鲁阁族的精神延续。种种文化采集行动,儿路试图转化成多元的表现形式,包含:家族故事书及田调出版、纪录片、音乐专辑、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设计等,一方面期望族人产生共鸣,另一方面让外界接收到艺术背后所蕴含的原民脉络。作为一位经常以身体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家并且身兼部落仪式的传承者,东冬认为:「当我们讨论工艺和家族时,身体和灵魂应当是结合的,所以思考的是如何让古老的传统和当代有所对话。」

或许让传统回到日常,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事情了。儿路的团员们透过工艺学习、在溪谷里行走等日常生活中的表演训练,让舞台上的表演身体,自然而然地呈现弯腰、负重等劳动过程累积而来的动态。「儿路从来就不刻意接受某种剧场式的身体训练,而是从观察开始:倾听族人的声音、观察自然环境、体察族人行走上山与狩猎的肢体动作,进而融入创作的劳动经验之中。」

因为想在部落生活,所以必须想办法让部落活著,正如「儿路」赋予自身定位「艺术创作工寮」;工寮在部落是储存粮食的地方,同时也是器物制作的场所,每当夜晚升起火来,老人家会把传统故事与神话讲给孩子,此处象征劳动、创造及传承;现在,有一群年轻人聚集在儿路,形成另一种新的风景,带著祖灵的守护、对未来的觉知,顺著路走下去。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profile

东冬.侯温(Dondon Houmwm),来自花莲太鲁阁族铜门部落,「儿路创作艺术工寮」创办人,从事当代视觉艺术、表演艺术之跨领域策展创作,也是口簧琴、歌谣及仪式的传承者。2009年返回部落,致力于青年培力、部落事务、工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