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都市边缘与生态文化间,挪动边界、解放时间,记录那些濒临失去的__(许斌 摄)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在地策展:关于几个 思想行动与实践场景 策展论述

在都市边缘与生态文化间,挪动边界、解放时间,记录那些濒临失去的__

相对于今日的策展手法,尤其是对于展演性(performativity)的重视、闲置与历史空间以文创园区的规格整合与管理时,我们是否可能从上述80、90年代结构性回应的脉络,持续爬梳当下策展意识的思想行动,使零碎缝隙的空间能在挤压之中获得意义的延展。

相对于今日的策展手法,尤其是对于展演性(performativity)的重视、闲置与历史空间以文创园区的规格整合与管理时,我们是否可能从上述80、90年代结构性回应的脉络,持续爬梳当下策展意识的思想行动,使零碎缝隙的空间能在挤压之中获得意义的延展。

「策展」具有文化生产的政治意识,在可见与不可见之间测量与调度。如果说讨论台湾策展专业的启蒙时间点,大多落在1998年南条史生来台策划台北双年展,从地方转向国际,而将策展视为展览制作与机构的文化话语权;这一专题策划,则将切入视角放在机构的历史观之外或偏侧,从1980年代起始的策展意识问起,记录当下几个策展思想的延续思考和行动。

由于新自由主义下的政治和产业思维,且承袭西方策展脉络下的观看机制和时间史观,使台湾在面对全球化发展和地方布局时,特别容易遭遇一种对于国际投射的匮乏情境和非西方焦虑。当形式逐渐机制规格化时,策展倘若不只是组织、协商与展示,那么其和既有的文化生产权力之间的对话及辩证,则是内外重新叙事的行动,对于博览会式的历史传承、权力技术与视觉化编制,进行批判,并涉及在地策展以岛屿位置,如何创造另类知识的对话空间和经验的可能性。

圣像破坏与文化行动

葛罗伊斯(Boris Groys)认为策展人既以公众之名,其角色便是要去捍卫公共性。他透过德希达的「药疗」之说,从Curator的拉丁文词源上具有care照料和cure疗愈之意,说明策展实践在于将作品带入公共视野,「治愈图像的同时也加强了图像本身的疾病。」要实现其可见性,也必须「同时动用圣像破坏的潜能」。

我们且先从1986年的「息壤」和1988年的《驱逐兰屿的恶灵》看起,前者选择公寓、摄影棚等空间作为反主流文化体制的策略,后者则以离岛的反核游行与行动剧场,进行艺术的社会和生态反省。独立的策展意识可说由文化行动启始,并且从制度化地景上的违建与废墟,主流与边缘的矛盾关系中,重思身体、空间和时间的批判与诠释。紧接著1993年开始经营的「甜蜜蜜」咖啡屋,以小剧场、声音艺术、实验电影、讨论会等系列策划,形成当时另类表演的场所代表。1994年亚洲民众剧场以「落地扫」作为「乡村行动剧」的样本,在庙埕上举办「亚洲落地扫」,以民间戏曲身体的转化诠释民主政治中的现代身体。1994年在福和桥边的「破烂生活节」,1995年的「台北空中破裂节」、「台北国际后工业艺术祭」,则如同边陲区域和破败身体的狂欢。及至台北县政府于1992年改制下所推动的「中元普渡祭宗教艺术节」,由此进入与体制的协商。

1994年文建会推动社区总体营造,开始系列的艺术下乡、社区剧场、地景与特定场域艺术建置等,机构化的展演是由地方性的策划所建制,形成往后文化治理的主要景观。与之对比的,则是前段所述展演策动对身体文化的逆反,河边生活与地下空间的临时自治区概念,建构临时群体的疏离与转换的民主,从逾越的官能和堆积的过剩,展现林其蔚描述为「自我妖魔化」的策略,以及游崴所称的「破烂视听性」。各种小剧场和艺术计划(空间)的交错中,从人造环境、秩序底下的破败和脏污,纷杂混生出一种身体系谱意识。

挪动边界与解放时间的行动场景

相对于今日的策展手法,尤其是对于展演性(performativity)的重视、闲置与历史空间以文创园区的规格整合与管理时,我们是否可能从上述80、90年代结构性回应的脉络,持续爬梳当下策展意识的思想行动,使零碎缝隙的空间能在挤压之中获得意义的延展。或可就此展开场景考察,探究这些空间的潜殖与潜能为何,而我们又可如何继之?

这次的纸上策展专题,以行动为题、4个场景为索引,对于「生活圈」的感受和座标持续辩证与扩大,以思考中心与边陲的偏移制图学。在顿挫的情境里,我们可以从这些实践中看到,老旧公寓和没落街区的巷弄述说关于公私领域的相互僭越,或是在不同的环境视角下,面对土地开发、山林企业化等,在鹰架、矿场和工寮之间,关于家屋、部落、传统领域的再翻土。从场景1的「驿站」提出策展的历史任务、转译与炼金术思考,场景2「移动缝隙」的亚洲问题、在地化身体实践和赋权的可能,场景3「山海的篝火」对于自然和生命劳动史的重新反思,以及场景4「三角洲」,以这一既丰富又脆弱的汇流地意象,点出边界流动的多重叙事和节点连结的创造。

各场景的开篇,则是特别从摄影师许斌的大量作品中挑选(场景3的摄影则是由冉而山剧场所提供)。许斌常年穿梭于此专题中所介绍的策动场景,记录下台湾、香港、澳门、中国等地的各个现场和身体,并以摄影之眼转译其动态中的力量和幽灵。特别是他对生态的关怀,也使他成为策动者,如2011年发起的七股沙洲行为艺术祭。因此,我试图从摄影的角度,构成场景的潜文本。

于此,容我再提葛罗伊斯在〈装置的政治〉一文最后所说,艺术装置是一种「去蔽」的空间,「它揭示了那些隐藏在民主秩序模糊的透明度之下的异位的、自治的权力。」专题中所介绍的几个关于策展的思想行动和实践场景,基于对生命政治、移民与殖民历史、新自由主义、海岛意识、生态视野等省思,以游击式的另类行动进入地方场域,从现代性和传统的张力、文化多样性的角度思考其中交错的关系,强调空间的开放与聚合,场所的历史、精神性和其抵抗能量。

作为部分的记录,此次专题暂且提供一种行动场景的探索。或许就犹如林班歌,在都市边缘与生态文化间,以流离、断裂和混融的动能,进行边界挪动和时间解放,记录那些濒临失去的时间和神话。而实践者是如何投身进入复杂交错的动态,在多声道的书写欲望之中,重构身体变形的能动性。

 

文字|周伶芝 纸上策展人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