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國家兩廳院

相關文章 20 篇
  • 國家兩廳院第二屆「亞洲連結:製作人工作坊」開放報名

    由國家兩廳院發起,整合亞洲4個代表性表演藝術場館資源,以亞洲製作人培力,建立亞際共製系統為目標的「亞洲連結:製作人工作坊」(Asia Connection: Producers Camp),將於8月30日至9月22日舉行第二屆,並於2月1日至3月31日開放線上報名。歡迎以亞洲為據點,具有5年以上國際製作經驗的製作人提案參與。

    文字|張震洲
    2022/02/09
  • 國家兩廳院
    特別企畫 Feature

    國家兩廳院:成為2,300萬人不可或缺的場館

    成立逾33年的國家兩廳院,過去是唯一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眾人仰望、也有諸多包袱。而今,台灣正式進入多場館的時代,兩廳院在壓力稍稍舒緩的同時,競爭與危機感也悄然降臨:老店要如何刷新招牌持續保鮮?在多場館的時代,兩廳院想塑造出什麼樣個性的場館面貌?

    文字|吳垠慧、詹雨樹
    第337期 / 2021年01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讓兩廳院成為機器中介烏托邦

    未來場館的概念變成了一種機器中介社會式的流變,超越了時代性,會隨著時間與空間轉化為最適合人民及藝術的烏托邦場域。

    文字|王連晟、廖若凡
    第337期 / 2021年0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視窗 News

    兩廳院攜手表演團隊 下半年推出多項藝術共融服務

    【台灣】 兩廳院攜手表演團隊 下半年推出多項藝術共融服務 疫情趨緩後,國家兩廳院在推出下半場節目之際,共融服務與節目措施也不斷升級,集結認同共融理念的團隊如雲門舞集、無垢舞蹈劇場、唐美雲歌仔戲團、國光劇團等推出口述影像場次,與舞蹈空間舞團、NSO 國家交響樂團、神秘失控人聲樂團等團隊舉辦輕鬆自在場演出,且推出台灣首次售票輕鬆自在場;此外,並持續規劃情境字幕、觸覺及聾翻譯手語導覽、托育、演前導聆雅婷逐字稿字幕等多樣服務,打造多元、平等、包容與具有歸屬感的共融劇場。 今年八月到十月將推出五場輕鬆自在場演出,包括舞蹈空間舞團史派德奇遇記之《飛飛飛》、神秘失控人聲樂團《人聲FUN輕鬆》、玩弦四度《古典born 爵士》、由管風琴音樂家陳韵芬所策劃的《一鍵鍾琴貝多芬》,及NSO 首席們所帶來的《現在您懂國家音樂廳了!》。 今年兩廳院也大幅增加口述影像場次,有雲門舞集《定光》、無垢舞蹈劇場《花神祭》、唐美雲歌仔戲團《光華之君》及國光劇團《閻羅夢天地一秀才》。此外,兩廳院兩位駐館藝術家周東彥、樊宗錡分別以作品《虛擬親密》及《十二碗菜歌》,挑戰頗具難度的節目情境字幕。情境字幕是為有特殊情況或者需要的觀眾而準備,例如觀眾在聽力上有障礙,或者需要無音條件下觀賞節目,此時字幕中可使用一些解釋性的語言來描述節目內容。讓有需求的觀眾透過字幕更理解舞台上的情節,身歷其境。 兩廳院導覽活動今年也大幅升級,嘗試運用模型輔助,加深視障朋友對兩廳院空間的理解;手語導覽則在下半年規劃聾翻譯手語導覽場次,由聾人翻譯與聽人手語翻譯合作,呈現更視覺化、生動。 此外,演前導聆的AI 語音辨識系統「雅婷逐字稿」也同步優化升級2.0 版本,提高準確度及台語、英語等其他語言辨識能力;受到家庭觀眾喜愛的托育服務也將在每一場兩廳院主辦的戲劇院與音樂廳節目進行,解決愛好藝文的父母的最大痛點。 第332期更正啟事 p.27,〈莊東杰 接掌樂團與音樂廳 自許打造時代之聲〉一文第二段應為:「莊東杰於二○一五年獲大賽首獎、而得與北歐諸國廿八個樂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33期 / 2020年09月號
  • 為表演藝術圖書館轉型而舉辦的工作坊現場,參與民眾討論熱烈。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升級表演藝術圖書館 為民眾與兩廳院「搭橋」 專訪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

    兩廳院的表演藝術圖書館於一九九三年成立,典藏包括兩廳院主辦節目海報、節目單、錄影帶、數位光碟、每日演出錄影音等,累積館藏至今十九萬件。廿多年來,歷經幾經調整,圖書館一直是被討論的焦點。二○一八年起,從內部提議轉型,圖書館將重新思考館藏策略及空間運用規劃,並於今年啟動圖書館升級專案。 在兩廳院「藝術共融」的脈絡下,該如何打造一個屬於大家的圖書館?藝術總監劉怡汝決定搭起橋梁,讓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不因任何預先設下的規範而被屏障。她堅信:「如果兩廳院只服務文化菁英,那就希望台灣兩千三百萬人透過兩廳院,都成為文化菁英。」

    文字|黎家齊、李秋玫、謝依庭、劉昱辰
    第331期 / 2020年07月號
  • 「成立劇場的目的不只是去營造一個場館讓大家可以來演,而是在設法發揮影響力。」劉怡汝如是說。
    焦點專題 Focus

    疫情肆虐下 一探劇場未來 訪國家兩廳院總監劉怡汝

    肺炎疫情襲來,以現場性為本質的表演藝術更是重災區,現今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已建議停辦「百人以上室內活動」,更多演出面臨停演抉擇。作為台灣表演藝術界重要場館的國家兩廳院,一舉一動都是其他單位的參考指標,藝術總監劉怡汝指出,除了透過疫情期間特別方案,以配套措施讓表演藝術圈獲得喘息、以協力方式讓團隊延續創作活動外,她也覺得這次疫情正是表演藝術界自我體檢的機會,可同時思考未來劇場的欣賞模式與可能性。

    文字|黎家齊、李秋玫
    第328期 / 2020年04月號
  • 「音樂廳傳奇:名琴.選位.大解密」音樂會現場,搬出三台鋼琴:史坦威D274、YAMAHA C7、FAZIOLI F308來介紹。
    專題

    能為音樂家說話的 就是「好琴」 兩廳院「音樂廳傳奇:名琴.選位.大解密」

    樂器是音樂家藉以表達想法的重要「武器」,對一位鋼琴家來說,他如何選一台與自己的音樂合拍、能讓自己的演奏加分的鋼琴,可說是至為重要。在八月份為兩廳院之友舉辦的解說式音樂會「音樂廳傳奇:名琴.選位.大解密」中,特地邀來鋼琴家盧易之擔任講者,搬出兩廳院的三台常被鋼琴名家選用的平台鋼琴,分析選琴的重點,更透過多段樂曲、不同鋼琴的彈奏,讓參與者理解其中差異,更進一步掌握對樂器的了解,帶來知性與感性結合的美感經驗。

    文字|桑慧芬、Shun Yang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 參與論壇的主要講者與兩廳院代表:(右起)鄧富權、姚立群(論壇顧問)、橋本裕介、金成姬、尚-巴普蒂斯特.蒲、劉怡汝、施馨媛(國家兩廳院節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回探自身啟動連結 建立亞洲社群平台 國家兩廳院Asia Connection論壇側記

    作為引進國際藝術新潮流與打造台灣為亞洲創意樞紐的重要場館國家兩廳院,面對歐美國家夥伴對「亞洲」觀點與創意的探尋,開展了「Asia connection計畫」,期待成就一個亞洲夥伴可以共享網絡與資源的平台。今年首辦「Asia connection論壇」與東亞劇場拼圖展演,論壇中邀請了來自日本、韓國、柬埔寨的藝術機構策展人及臺北藝術節策展人分享對「亞洲連結」的經驗與看法。

    文字|蔡淳任、李欣哲、陳九旭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左起)夏佑劇院總監迪迪埃.德尚、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花市劇院總監翁潔兒.瑪嘉莉在結盟記者會上拿著「We」「ART」「Together」字板合影
    特別企畫 Feature

    發現世界的同時,也讓國際看見台灣 在相同理念下合作 攜手探索時代議題

    藝術家的才華,需要堅持與努力才能發光發熱,而有伯樂的提攜與支援,也才有可能站得更高、走得更遠。成立迄今卅二年的國家兩廳院,近期扮演起橋梁搭建的角色,以更有系統、更長期的方式做藝術家們的後盾,自二○一八年起與法國國立鳳凰劇院的「開動計畫」結盟,今年更與法國巴黎國立夏佑劇院與西班牙巴塞隆納花市劇院締結夥伴關係,將透過藝術家交換駐村、合作共製、節目交換邀演等方式,搭起橋梁,讓藝術家登上更大的舞台,在看見他人的同時,也讓國際看見台灣。

    文字|李秋玫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 劉怡汝與杜勒葉
    特別企畫 Feature

    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 & 法國鳳凰劇院總監 當伯樂遇見伯樂 跨國開動藝術陪伴之路 劉怡汝 ╳ 杜勒葉

    二○一七年,兩廳院以「陪伴並支持年輕藝術家發展其最具開創性的藝術計畫」為理念,與法國國立鳳凰劇院(Le phnixscne nationale Valenciennes)簽訂長達四年的「開動計畫」(Kaidong Project),從二○一八年開始實施至二○二二年。位於法國北部近比利時的鳳凰劇院,屬法國國立劇院Scne nationale網絡,同時也是法國文化部四個「歐洲創作基地」(Ple Europen de Cration)之一,與里昂舞蹈之家、亞眠文化中心及雷恩布列塔尼國立劇院並列,所主辦之節目強調當代創作,為歐洲極其活躍的國立劇院。兩個場館進行的節目交換、共同製作以及駐館藝術家的駐村創作、發表、交流,可說是近年來台灣國際連結的一大創舉。 在藝術家們透過交流平台之際,兩位總監亦藉著訪談暢談理念。年輕的鳳凰劇院總監杜勒葉(Romaric Daurier)經營鳳凰劇院已有十年,而兩廳院總監劉怡汝亦擁有豐富的藝術家育成經驗。在肩負起總監要職之時,他們侃侃而談;在互訪閒談時,他們相互討教。「雖然這麼說有點微妙」,但劉總監所形容的「亦師亦友」,正是為場館與藝術家們共同激盪的無限可能性,下了最佳的註解。

    文字|黎家齊、李秋玫、李宜蓁、范兆延、馬世昌、李佳曄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 今年下半年,王嘉明導演的《親愛的人生》將至巴黎秋天藝術節和鳳凰劇院的「下一波藝術節」演出。
    特別企畫 Feature

    以「人」為本的交流 藉「陪伴」打開彼此的未來 國家兩廳院與法國鳳凰劇院的「開動計畫」

    二○一八年一月一日正式啟動的「開動計畫」,是國家兩廳院與法國國立「鳳凰劇院」共同簽訂、為期四年的交流計畫,透過節目交換、跨國共製與藝術家駐館創作的方式,推動台、法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計畫核心在於人的交流,以親身接觸化解語言與文化的隔閡,打開了藝術創作的視野,也拓寬了場館經營的思維。

    文字|王世偉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 鳳凰劇院藝術總監杜勒葉參與兩廳院「青少年劇場」國際論壇,分享經驗。
    特別企畫 Feature

    國家兩廳院的陪伴、共享、製作、鏈結

    文字|張慧慧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 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
    藝號人物 People 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

    劉怡汝 演出不是謝完幕 就什麼都結束了

    聰明、理性,說起話來有條不紊,是兩廳院新任藝術總監劉怡汝給人的第一印象。數度進出兩廳院的她,與兩廳院結緣甚深,更協助過兩廳院法人化的過程。當她正式接任後,就親自準備好簡報向所有員工暢談理念。劉怡汝表示,「人人」、「數位」、「有機」與「界限流動」是她經營兩廳院的四大理念,期許兩廳院與藝術家的關係,就如同家與家人,成為藝術安心成長茁壯的家。她認為,兩廳院已經走過「求生」、「維持」的階段,現在要做的,是打造未來的「必然性」。

    文字|李秋玫
    第308期 / 2018年08月號
  • 鳳凰劇院外觀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緩行製作」產生的劇場政治力

    鳳凰劇院去年底與國家兩廳院簽訂了為期四年(2018-2022)的「開動計畫」(Kaidong Project),兩場館將進行節目交換、共同製作及駐館藝術家駐村創作與發表等交流,雙方以「陪伴並支持年輕藝術家發展其最具開創性的藝術計畫」為理念,共同發展台法國際交流共構平台,為近年台灣國際連結案例中一大創舉。藉此機會,本刊特地專訪鳳凰劇院的杜勒葉總監,請他一談其劇場理念與連結民眾的經驗,及對青年藝術家的培育。

    文字|王世偉
    第302期 / 2018年02月號
  • 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李惠美
    特別企畫(三) Feature

    創造經典 友善環境 專訪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李惠美

    邁入卅周年的國家兩廳院,在新場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當下,如何迎向新的挑戰?如何自我定位?本刊專訪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李惠美,身為草創時期即在兩廳院任職、遍歷多樣工作範疇的她,針對上述提問,表示兩廳院下一個十年要做的,就是「創造昨日與明日的經典。昨日的經典要重現,明日的經典應該在這舞台上呈現。」而她「希望兩廳院是一個友善的環境,只要民眾進來,不論實體空間或心理都沒有障礙。」

    文字|黎家齊、吳思鋒、許斌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 羊毛從繭化線、舞者破繭成個體,是變態、褶轉後的新生。
    新銳藝評 Review

    繭伏.摺疊.《有機體》

    舞作《有機體》乃是一種褶疊;羊毛從繭化線、舞者破繭成個體,是變態、褶轉後的新生。然,末尾,並列舞者們赤手為緯,穿織羊毛線衣與線幕間,成了一種褶曲動態平面。於是,後繭時代的生命體,乃推皺效應的結成,此時,完整明確的不是生命體,而是不斷變動皺褶的世界。

    文字|陳怡君、林韶安
    第249期 / 2013年09月號
  • 兩廳院代理藝術總監李惠美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專訪兩廳院代理藝術總監 李惠美 營造創意花園 擦亮領導品牌

    個性直爽、熱情理性的新任代理藝術總監李惠美,任職於兩廳院廿七年,從籌備階段就開始參與兩廳院工作,歷任企畫行銷部經理及副總監等職務,策畫節目近四千場。李惠美的接棒,代表著兩廳院中生代的薪傳,而在兩廳院尚待升格為國家文化藝術中心之時,她仍將帶領大家往「國際化」及「全民共享」的既定方向努力,並且提出建置創意中心的構想,期待兩廳院能成為台灣表演藝術的培育花園。

    文字|盧家珍、林韶安
    第248期 / 2013年08月號
  • 平珩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再任藝術總監 開心「回鍋」兩廳院

    平珩 期待分享更多、開創更多

    再度回到兩廳院擔任總監一職,曾協助兩廳院轉型行政法人的平珩看到現在的改變組織更精簡,運作上軌道,她表示「這次回來心情還蠻開心。」而對於兩廳院的角色,她認為兩廳院應該是扮演國家的「表演藝術研發單位」角色,引進藝術價值高的演出為國人開拓視野,並可透過國際共製,讓國內創作走上世界舞台;而在國內新場館陸續完工的此時,更需要兩廳院將廿五年的營運經驗分享出來,協助國內演出環境迅速步上軌道。

    文字|鄒欣寧、施舜馨
    第245期 / 2013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編輯室

    編輯室報告

    文字|黃碧端
    試刊號 / 1992年10月號
  • 音樂廳的舞台與管風琴。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國家兩廳院巡禮

    文字|本刊編輯部
    試刊號 / 1992年10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