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嘉慧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透过艺术之眼 打开社会思索
当COVID-19疫情逐渐与日常共处,防疫措施依序放宽,跨国移动缓慢回流,自2020年由两厅院发起的Taiwan Week计划,终于在2023年4月以两厅院为实体据点,透过展演与论坛,连结国内外表演艺术团体与两厅院周边场馆,于台北开展为期一周的高密度交流。 本届的论坛以「表演艺术如何回应社会?」为主题,选定4月12日周三下午,分成上下半场进行:上半场聚焦亚洲与欧洲艺术节近年在策展与执行层面上的与时俱进经验,设定议题「节目策画和艺术专案如何形塑正面的社会力量」,邀请首尔艺术节/韩国表演艺术集会艺术总监崔石奎(Kyu Choi)、法国巴黎秋天艺术节艺术总监法兰西斯卡.可和娜(Francesca Corona)、德国柏林八月舞蹈节艺术总监里卡多.卡莫纳(Ricardo Carmona)、与国家两厅院节目企划部经理林亭均四方与谈,现场除了东道主两厅院人员之外,全程以英文进行,在即席口译协助下,听众在一个半小时内获得的资讯量颇大。 论坛由两厅院艺术副总监、Taiwan Week计划发起人施馨媛引言开场,她称各地剧场同业为「国际同事」(international collegues):抱持同样对表演艺术的信仰,面对全球化下类似的挑战,在后疫情时代,剧场如何再次引起社会共鸣、与世界对话,带给观众的新视野,是普世表演艺术从业者面临的共同课题。主持人由深耕国内外表演艺术团体的两厅院企划部国际发展组专员穆芹主持,透过4位策展人经验分享交流,期待开拓产业下一步新的可能。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透过交流相互理解 在艺术中共享普世价值
Taiwan Week 国际论坛「表演艺术如何回应社会?」上半场以国际大型艺术节的策展策略为观察脉络,下半场则进入视野高远、触及幅员深广的国际联盟性组织运作分享。 3位与谈人是分别来自亚洲、欧洲与台湾地主队代表以泰国为据点的泰国曼谷表演艺术集会(Bangkok International Performing Arts Meeting,BIPAM)艺术总监莎莎宾.希芮旺吉(Sasapin Siriwanij)、欧洲剧场协会(European Theatre Convention)主席暨比利时列日剧院(Thtre de Lige)艺术总监塞吉.宏哥尼(Serge Rangoni),以及国家两厅院艺术副总监施馨媛。讲题拟定为「如何借由国际伙伴合作,推动共同追求的价值」,实则内容关注更多当面对异文化的并肩伙伴,人们该如何在艺术领域的合作中取得共识,创作能引起跨国界观众共感的作品。 找寻国际合作里的共享价值观 莎莎宾以「我们真的有共享的价值观吗?」破题,作为BIPAM艺术总监,她期许能将文化政治上密切关联的东南亚地区艺文圈高度串连,并积极向全球其他地区输出。面对日常经历的跨文化沟通,她提出3个关键字供众人咀嚼:「沟通」(communication)、「透明/公开」(transparency)与「诚信」(Integrity),莎莎宾表示,就经验而论,如果在合作初期,双方能先对彼此的地缘政治与人文环境有著基本的理解,后续沟通上较容易形成共识,对作品发展脉络产生同理与共感。但如果在初步交流阶段,即发现双方无法形成火花,她强烈建议适时退一步理性评估,在人力与资金尚未大量投注下,尽可能迅速划下止损线,保护彼此参与者的劳动心力,也保护支持的投资方。 以BIPAM与以色列独立剧场制作人协会EVE(Independent Theatre Makers Association)的合作经验为例(注1),在计划进行初期,双方皆意识到各自国家的政治情势有其幽微之处,因此决定把创作阶段挪后,花时间彼此「授课」,待建立基本地域认知后,再往共创灵光的开发迈进。BIPAM也在近年持续与加拿大表演艺
-
两厅院橱窗 Hot at NTCH
从思索定义中,找到「艺术」
在学校里,我们学习音乐、美术、表演艺术等不同形式的艺术,但我们想过「什么是艺术」吗?此次的好哲凳系列讲座于11月10日在成功高中开讲,由哲学作家朱家安带领学生思考「什么是」是什么,再由东吴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林斯谚逐步解析定义艺术的不同方式。
-
两厅院橱窗 Hot at NTCH
人工智能非万能 找出我们与AI的距离
历经疫情的震荡与回缓,两厅院之前中断的「好哲凳」系列讲座终于重新启动,于10月8日造访了台北市的丽山高中,由张智皓、朱家安两位讲师与同学分享「AI值得我们担心吗?」面对从网路社群媒体到现实生活处处可接触到的AI,讲师们透过生活中的范例让同学领会AI的构成方式与运作逻辑,并指出其背后的伦理课题,以开放式的提问,引导同学重新思考人类的本质是什么,从而找到自己在科技社会自处的生活方式。
-
两厅院橱窗 Hot at NTCH
看懂了没,真的重要吗?
「所以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我看懂了吗?」这或许是许多观众在进剧场看演出,或是进美术馆看展览时,常有的疑惑。有的观众会期待从节目单或是简介中找寻作者自述的创作动机;有的观众则选择忠于自己所看所想,甚至坚决不参加演前导聆和演后座谈。这当中有对错吗?每个人看作品的感受不尽相同,谁才是对的呢?如果自己所看到的诠释跟创作者不同,有什么不对? 国家两厅院「好哲凳」系列讲座于5月10日来到景美女中,由作家朱宥勋带领的这堂课「作者到底死了没有?叙事该如何诠释,是谁说了算?」,针对上述问题,让高中同学一起来烧脑。
-
两厅院橱窗 Hot at NTCH
拯救未来,还是投资未来?
两厅院「好哲凳」系列讲座今年第三场「谁该为地球的未来负责」,选在「世界地球日」前两日於戏剧院大厅举办,邀请台大哲学博士讲师周咏盛与主持人朱家安共同主讲,开放厅院青与高中学子限额报名,并在现场应景设置「世界地球日」活动小卡,与听众一起以集思讨论的方式,面对刻不容缓的环境保护与经济/科技开发议题。
-
VR沉浸互动展演《巴黎舞会》推出长演型定目剧
荣获威尼斯影展最佳 VR 体验的沉浸式作品《巴黎舞会》(Le Bal de Paris de Blanca Li),今(2023)年初登上2023台湾国际艺术节成为一票难求的热门节目,年底即隆重推出升级版本,获得文化内容策进院的支持,首次推出长演型VR沉浸定目剧。此展演作融合实境互动、多人共舞,以及5G和VR尖端科技,打造新型态VR实境互动体验。
-
特别企画 Feature
国家两厅院:成为连结欧亚的艺术枢纽
2017年,国家两厅院在30周年之际进行组织调整,在节目企划部下单独设立了国际发展组,此举对应著两厅院对自身成为「亚洲场馆」的定位期待与发展策略:作为台湾最老牌艺文场馆,两厅院长久以来与欧美表演艺术界的关系深厚,并引进了不同的演出与创新概念,却对亚洲的创作发展与交流十分陌生,也因此开始思考其中发展失衡的成因。 重订国际发展策略,直面失衡的亚际交流 在此思考之下,两厅院先于2019年举办了两日的Asia connection论坛,邀请来自日本、韩国、柬埔寨的艺术机构策展人,从他们自身与亚洲艺术家的策展合作经验,分享对于「亚洲连结」的经验与看法,相互激荡产生连结的可能形式。论坛中,与会者从制作面与各国文化政治生态开启认识,却也发现其实亚洲场馆间的相互连结与作品邀请不多, 整体的创作品味更是偏向西方。 国家两厅院副艺术总监施馨媛表示,19世纪开始的西方现代主义为「当代艺术」创造了一个分水岭,不在现代主义的角度下发展的当地艺术,都被称为传统艺术,而成为所谓的「传统戏曲」:「所有的当代,不论是舞蹈、戏剧、文本都是以西方的脉络发展为基础并作为学习对象,反而因此忽略了亚洲的脉络。」除了彼此对亚洲艺术家与创作状态缺乏认知之外,在论坛讨论中,两厅院也发现亚洲缺乏共制的生态系统,无法像欧洲一样经由共制进行资源串连和发展巡演。为求平衡表演艺术美学的东西方失衡,也希望透过有策略的计划发展亚洲的共制生态系统,并形成一个交流平台,协助形塑亚洲观点的作品,因而产生了「亚洲连结:制作人工作坊」(Asia Connection: Producers Camp,ACPC)3年计划。
-
云门草地派对6月18、19日登场
淡水云门剧场本周末打造夏季草地派对日,结合剧场演出和户外演出与市集活动,两天精采丰富的多元表演在云门剧场及园区各个角落轮番上阵。知名剧团金枝演社、偶戏团队飞人集社、台湾管乐团木管五重奏与原。双簧三重奏、蒂摩尔古薪舞集、马戏大环艺术家杨世豪、扯铃表演家黄翊与留法击乐家谢佩颖、Naughty Swing摇摆舞团等一次满足。
-
特别企画 Feature
2020表演艺术回顾
十大现象观察 一场瘟疫翻天覆地 回省初心逆风昂扬 李永得接任文化部长 延续艺文纾困、激荡文化创造力 文化部预算减少25% 强化科技艺术应用创新 文策院成立满周年 孵化IP进行式 剧场数位优化元年 创作与服务全面启动 Podcast打开耳朵经济 翻搅艺文新浪潮 地方复合场馆持续兴建 牯岭街小剧场千日整修再打开 慢火延烧廿年 团队仓储与排练场问题悬而未解 走「出」剧场漫步看戏 行销城市也回应地方 疫情翻转世界 旅外音乐能量回流台湾 PAR People of the year 郑宗龙 Baboo 庄东杰
-
焦点专题 Focus 瘟疫关上剧场之门 继续生存的大哉问
表演艺术产业,疫情下如何度难关?(上)
十七年前的SARS,重创过台湾的表演艺术产业,但表演团队挺了过来,而当下正热烧蔓延的武汉肺炎,在时空条件变换之下,为表演艺术带来的是更严峻的寒冬,我们又将如何应对?在演出延期、停演的现实中,虽有文化部与各场馆的纾困方案与协助,与除了有与其他行业面临的相似困境外,表演艺术产业更有其本质性的脆弱体质,如何活下来,继续让人们可以享有艺术的动人力量,是所有从业者必须面对与思考的严肃课题。
-
焦点专题 Focus 瘟疫关上剧场之门 继续生存的大哉问
表演艺术产业,疫情下如何度难关?(下)
十七年前的SARS,重创过台湾的表演艺术产业,但表演团队挺了过来,而当下正热烧蔓延的武汉肺炎,在时空条件变换之下,为表演艺术带来的是更严峻的寒冬,我们又将如何应对?在演出延期、停演的现实中,虽有文化部与各场馆的纾困方案与协助,与除了有与其他行业面临的相似困境外,表演艺术产业更有其本质性的脆弱体质,如何活下来,继续让人们可以享有艺术的动人力量,是所有从业者必须面对与思考的严肃课题。
-
特别企画 Feature
身体为中介 重新认识社会和自然
在台湾当代舞蹈创作里思考「自然」的人多为女性。这并非巧合,在许多文化研究者早就指出「人类中心论」和「父权主义」有著相同的结构逻辑:透过区分自我与她/牠/他/它者,进而合理化入侵、掠夺、占领和剥削的行动,比如我们常用「处女之地」形容未经开发的「野蛮」或是「自然」的空间,因此我们理所当然地免费取用甚至占为己有,很明显地,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殖民与被殖民者的关系。对台湾而言,自然也许从来就站在我们这边,我们同样神秘、黑暗、未知且饱受侵略。
-
戏剧
历史剧的时空格局与史观新意
在这看似线形时间开展的过程中,同时可见一种规律的循环状态,而这样的循环时间,即是自然时间的样貌,反映在日夜、四季,也反映在历史的循环。因此,《战争之王》中的历史,呈现出了一种看似前进、实则反复的时间双重性。如此时间无止尽的反复状态,形成常态,涵括古今。面对这一大片难以捉摸的空无,王的形成及人的存在,显得格外渺小而微不足道。
-
特别企画 Feature 现象6:艺术创作陪伴,作品制作期拉长
乘著共制经济的网 活化创作与制作生态
今年的表演艺术舞台,有著「丰收」的氛围,因为几个令人瞩目的制作,都历经了二至六年的制作期,因为场馆或机构的长期奥援与陪伴,让作品得以酝酿发展,终至冒芽生长,甚至成熟茁壮。这股支持的精神与视野,松动了过去公部门补助与艺术家之间的僵固关系,也透过场馆机构多向连结与共制关系,编织出一张培育艺术家的网。
-
企画特辑 Special
企业用心灌溉 让音乐梦想走上实现之路
继去年趁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访台时举办了「力晶美学艺堂」,力晶文化基金会今年再接再厉,与国家两厅院合作,邀请来台演出的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一起推出三场大师班讲座,由该团大提琴首席寇特、小提琴首席巴拉科夫斯基与法国号演奏家巴斯提安担纲,面对面指导台湾优秀学生,让本地学生、老师与爱乐者大开眼界,视野更加开阔。
-
艺号人物 People 法国导演暨音乐家
罗兰.奥泽 在对话中 探寻无所不在的欲望
自从二○一六年与印度舞蹈家阿露西.穆耿访台演出《印X法交锋》后,罗兰.奥泽(Roland Auzet)似乎就与台湾结下不解之缘,接著就与编舞家瓦旦.督喜合作了《寻,山里的祖居所》,今年则将他在多个城市执导过的《在棉花田的孤寂》带来,以户外沉浸式剧场形式演出。奥泽表示,戈尔德思这出作品最撼动他的主题就是「欲望」,这回他邀请徐堰铃与王安琪两位女演员担纲,希望通过两个女性角色,从一种「普世性的眼光」来看待欲望的问题。
-
戏剧
醒著也睡,睡著也醒
在这个养老院的空间里,在这个父亲的小宇宙里,在这什么都有可能的场域里,以混乱取代了规矩,以失序取代了秩序,不仅仅表现了父亲面对外在压制的抗衡力量,呈现出父亲返璞归真的心理状态,也洗炼出世界褪去理性逻辑后的原初状态,归返至一片包容万物、承载多元的境地。
-
戏剧
「青少年剧场」青春宣言的虚张声势
究竟要吸引观众关注的「青少年剧场」定义为何?所预设观众群到底是青少年,还是关心青少年议题的观众?所表现的内容和主题与青少年有所相关,即可称作「青少年剧场」吗?这届新点子剧展并未提供明晰的答案,也让这样的命题成为一个假议题,无法达到预设的目标,最后却彰显出这样的青春宣言,仅停留在啦啦队口号似的虚张声势。
-
戏剧
单一论述的试题机器
从一开始的选择题到后半部答案只有是否两项的是非题,整场「试题」中丝毫没有模糊地带,答案亦无双重可能,俨然就是一个具有完整标准化生产过程的工厂。不论是考场还是工厂,的确不难看出创作者反对现行考试制度的鲜明立场,表面上轻轻嘲讽,骨子里是重重抨击,相当有层次地以各种考试方法来呈现,但整场下来,一言垄断,少了抗衡声音,因而缺乏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