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响乐团的演奏中,指挥是一位最特别的人物。他是唯一一位不带乐器的表演者,却能背对著观众,统领乐团的表情速度,激发潜能,让汇流的音色在各种手势的引导中蜿蜒畅行。指挥独特的魔力,在历史的淬炼下已臻成熟。然而要以相同的模式掌握国乐交响曲,却仍存在诸多问题。幸而在香港中乐团的高度重视下,以不同角度培育指挥专业,从2011年开始创办「国际中乐指挥大赛」,历经2014年、2017年的3届赛事后,已培育出多位指挥菁英,在香港、台湾、甚至美国等地崭露头角。此外,更于2011年举行首届「国际中乐指挥高峰论坛」,以多重面向研讨中乐指挥的发展与沟通合作讨论。
11年后,香港中乐团与香港演艺学院及中文大学中国音乐研究中心于今年5月14至15日,在线上举办为期2天的第2届「国际中乐指挥高峰论坛」。论坛共设立5个议题,包括「中乐指挥必备的条件」、「中乐指挥的综合要素及跨界条件」、「作曲技法和潮流专题、乐器演奏法了解和配器的掌握」、「当今中乐指挥教育和训练」及「指挥大赛之后—青年指挥家分享」。集结港、中、台、新加坡著名指挥家、音乐家、作曲家、音乐学院及乐团代表等交流分享,出席论坛的专家及嘉宾高达31位。
第一日:中乐指挥的必备条件综合要素及跨界条件
首日议程有两个议题。第1个议题为「中乐指挥必备的条件」,由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主席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副院长陈永华主持,首先邀请的是中央芭蕾舞团原首席指挥卞祖善,发表〈论『彭修文』模式的行程及其影响力〉,从国乐交响的起始「大同乐会」,讲述赢得国际声誉的中国指挥家彭修文,力争与西方交响乐艺术「相提并容」、作为先锋推动历史的进程,衔接至香港中乐团艺术总监兼终身指挥阎惠昌的承继。接著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张国勇分享他对于「民族管弦乐指挥的一点体会」,提出中乐交响在弹拨、音准、音响平衡处理与合奏、管理等问题与经验。来自台湾的指挥陈澄雄则认为中乐改进的空间较西乐大,除技术问题外,在谈艺术前,也必须了解中乐的内涵与意境。最后新加坡华乐团音乐总监叶聪,以两个主题发表,在〈指挥的听觉敏感度,与控制及改进乐团总体音响的能力及其必要性〉中,他对「如何认识中乐团整体音响、看到总体问题、如何找到办法」,从音准、音色、音量、节奏4个方向讨论;第二个主题为〈指挥在发展乐团曲目上的战术与战略,与实行办法〉叶聪认为:「要掌管一个乐团,很重要的一个就是曲目问题……乐团所在地一定要跟乐团曲目有关系。」因此新加坡华乐团至今举办3次作曲比赛,其中规定必定要有南洋新加坡/南洋风格特色,引发话题外,更累积了不少作品数量。
第2个议题为「中乐指挥的综合要素及跨界条件」,由香港作曲家联会主席暨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理事梅广钊主持。有新加坡华乐团驻团指挥郭勇德谈〈中乐综合跨届艺术形态的创意挑战与无限潜能〉、星海音乐学院教授陈明志谈〈民族管弦乐指挥在表演艺术设计与实践中声音生态学理念的应用探究〉、中国广播民族乐团艺术与苏州民族管弦乐团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彭家鹏发表〈不问中西——跨界指挥中西乐团的一点感悟〉,及香港中乐团常任指挥周熙杰发表〈挥拍以外——探索中乐指挥跨界性的趋向〉,各以不同乐团的经验及创作角度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