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取材的关系老是在看开店、餐厅经营的书跟Podcast,都快要觉得自己可以开店了,特别是基隆的朋友,一定要去试试金豆咖啡跟泉利米香,听了老店转型的Podcast,与其卖几百种品项,不如只卖一种卖到无可取代!开店最重要的是品牌核心精神,一切设计围绕著品牌核心精神出发,像星巴克卖的不是咖啡是空间,麦当劳卖的是迅速清洁方便……一边听一边兴致勃勃地记下一堆餐厅,啊,有什么比整个手机的Google Maps搜集了上榜亚洲最佳50、米其林的Fine Dining餐厅,但碍于种种原因在家只能吃燕麦+豆浆还要更悲惨的呢……(其实就是懒而已)。也因为聚焦企业内父子、兄弟斗争,最近看的是美剧《继承之战》,第1次看到第1季第3集弃了,但后面相当好看,特别第2季第5集可以说是近年数一数二精采的多人餐桌戏,也可以参考他们究竟是怎么将每1集都拉到1个固定场景节省成本,又功力十足地让许多关键高潮戏在同一场景发生,第1季撑不下去的人请再给一点机会,美剧充满了一堆伤害人自我厌弃的混蛋,但又不得不继续伤害人才得以活著,非常迷人的角色!
陷入困境时有时(岂不是常常吗)会看看喜欢的创作者写的创作方法书,会比看市面上一些剧本圣经或影视教战守则更有效,创作者会大量举自己的作品为例,比之真的教科书更能感受到那种创作的肉感(?)感觉好像自己也更懂了什么创作方法一样,最近读了三浦紫苑的《写小说,不用太规矩》,对她里面讲述「老套情节没有不好」深有所感。
「在河堤打架就知道之后会变成朋友,上战场前拿出照片就知道这个人会领便当,老套的情节之所以有用就是因为经过大脑的一再考验,证实人类买单,思考著如何别出蹊径,也可以给情节铺排带来不同的刺激。」虽然想引用原文但翻阅时有点找不到在哪了总之是这个意思没错(看完三浦的书有点被她活泼的语气感染了呢)。我也深深认同,好像诸位(谁啊)都太想原创了,但说到底故事总是可以抓出一个原型,《狮子王》就是《哈姆雷特》,《新世纪福音战士》就是《伊底帕斯王》,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书中三浦也不断地拿自己的小说举例,并以开玩笑的口吻说,虽然都暴雷了,但她认为小说的精髓在于过程跟细节,所以就算暴雷了读者还是会想找来看吧。没错啊,三浦在自己作品所下的功夫并不会因为知道了「结局」就有折损,她以描述箱根驿传的作品《强风吹拂》(描绘日本每年1月2、3日大学马拉松接力赛的小说,另有广播剧、动画、电影、舞台剧改编),讲述的就是「弱小团队经过努力,终于达成出赛箱根驿传的目标」这种仿佛已经讲过千百遍的故事,但以这种logline来看,《灌篮高手》跟《新哥吉拉》也是如此吧,但会有人认为这两者是一样的东西吗?完全不会!「作品的个性及优点完全来自细节。」三浦如是说。
是以,如果要自我训练,从这种原型故事下手最好不过。三浦描述她如何仔细设定了《强风吹拂》中主角团队每个成员的个性、背景、各自的关系,并费尽苦心设定了比赛的细节(跑到A地时落后几秒,到B地时如何赶上),这都是要做大量功课才办得到,就算作者完全是个运动白痴,也做得到!真是一个了不起的纸上跑者啊三浦。所谓很多难以继续创作下去的状况,是因为架构不明确,不晓得自己的船要开去哪,架构就是地图,如果先以「众所皆知的蓝图」著手,反过来说对于创作更有帮助,你只要努力各种细节的建构,比从架构到细节一切都是新的,来得更不容易迷航。
三浦也举了自己一本,灵感来自谷崎润一郎《细雪》的《住在那个家的四个女人》:「如果《细雪》改成现代风,会怎样呢?」不要再说自己没有灵感了,到处都是灵感吧!
其实我看这本最大的宽慰就是即便我受困于改编《梨泰院class》原本的故事结构,但只要细节是新的,而这新的来自于台湾,就会产生新的事物,对吧,谢谢你三浦紫苑!
文字|简莉颖 大慕影艺创意总监、剧场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