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斌(左)与姚立群(右)。(许斌 摄)
特别企画 Feature 30th Anniversary 影像的力量

许斌 X 姚立群

台前幕后,留下忠实的记录

许斌与姚立群的相识,其实不是从「剧场」开始。

最初,许斌以为两人的相遇是在2003年末,到中国北兵马司剧场演出《黑洞之外》。他说:「姚立群临时去当音控,表现杰出!」但姚立群说的更早些,是在1991年左右,那时的许斌还在诚品书店工作,专门负责摄影相关区域,笑说:「他是那个区的区长。」姚立群初接触摄影,与当时的同好向许斌交流。后来,许斌从公关公司、《首都早报》摄影记者、诚品书店、《表演艺术》特约摄影、《亚洲周刊》等媒体之摄影记者,用「摄影」兜起生命与身分。自2011年的《黑洞3》,也顺其自然与身体气象馆、牯岭街小剧场缔结关系,留下诸多照片。

姚立群说:「许斌这辈子预计是没可能整理完照片,不过有一天我们拿到那些档案,打开来看,大概会惊讶那时候已经拍那么多,而且让我们都还可以回到现场。」这句「回到现场」,或许是许斌在不同身分与生命经验的转换之间,稳住摄影的核心。

纪实:剧照的功能与本质

许斌开始专心于表演艺术摄影,是因《表演艺术》杂志创刊,受主编萧蔓之邀担任特约摄影。可能是从杂志创刊以来的情感,可能是对采访与摄影间的理念,在许斌悠缓的语气里多的是对杂志摄影的观察,包含杂志摄影的专职化,统一整体风格;摄影如何通过采访来了解受访者,然后完成摄影等。看似穿梭在不同的摄影范畴,但坚持的都是「纪实」,不只我们眼前所见,还有积累于作品╱人背后的种种。

这也与许斌对「剧照」的思考产生连结,他很明确地说:「剧照不能算是摄影的『作品』,因为剧照有点像翻拍、或是影印。」他提到,近几年为了票房,剧团花更多精神与经费在经过设计的摆拍,作为「宣传照」,但往往跟这出戏没有太大关系。他说:「严格讲起来,这样的做法就会变成是那位摄影的作品,而不是剧场的作品。」顿了一下说:「基本上是不一定需要那样做的。」姚立群也用「本末倒置」回应:「像我的观念是这样,一开始披露的照片绝对不能胜过到时候演出的内容。我觉得,这才是合理的,并且是剧团跟观众之间的伦理;也就是说,怎么会让观众看到一个打折扣的东西呢?」

姚立群接著说,过去经费拮据,不会把专业摄影纳入思考,「连想都没想,就让这件事过去,最后那个作品就好像和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许斌这时笑说:「其实我早年刚开始拍的时候,都免费送照片给剧团。」甚至连近期,也会因剧团经费,只收取低价,当作赞助,既是支持剧团,也坚持自己对「纪实」功能与必要的信念。

姚立群认为,拍得好的摄影可以带大家去认识这个剧场作品,过去是因为影像记录(包含录音带、录音带等)保存不易,数位化后也不一定能任意取得。他也回应著「剧照仅是翻拍、影印」的说法,认为:「许斌在现场还是有决定性的快门。而那个决定性的设计,我觉得让被拍下来的照片,就算没经过整理,还是有价值存在。」这些日子还在持续整理过往牯岭街小剧场留存档案的他,似乎心有戚戚焉。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